解读四川官员十年基层民主改革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0:02 《决策》杂志
解读四川官员十年基层民主改革路
蜀官十年

  忽然十年

  -杨 敏

  大雪无痕,才留下的新鲜印记顷刻间暧昧不清。

  窗外万籁俱寂,唯有雪花落地的簌然之声。所有起伏将在一夜抹平,发生过却没有踪迹。

  寒夜里似乎又听到梁簌溟的那句名言:个人永远不会被发现。其实,他真正担心的不是“发现”的问题,而是个人的事功无法留下痕迹,更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因为,在时间机器面前,个人除非居高至伟,否则,即使留下痕迹,顶多也是雪泥鸿爪。

  守着2008年初极冷的寒夜,我们想要回望过往十年的一些个体,他们在四川,他们被媒体统称为“政治明星”,抑或“改革官员”,因此,如果从地缘因素出发,我们更情愿将他们看作一群。这些人,经过巴山蜀水熏染,几千年耕读文化在他们身上结晶而成的新“士大夫”特征———反思精神、忧民情怀、勤于开拓。他们以激越但并不张扬的个性,将郭沫若定义的川人特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丰富的革命性、彻底的建设性”,无论在张锦明、李仲彬、刘谦祥的身上,还是在冷刚、白刚、曾万明身上,这种“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职业操守。

  对于这些政治精英来说,人生画卷能有多少个十年可供泼墨;对区域政治发展来说,这一页页翻将过去的三千多个日夜,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细致耐心的梳理。

  细说从头,我们选择1998年作为起点,原因在于,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蜀地一个偏远的小乡步云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直选乡长,当6236位乡民在雨中紧握手中的选票,庄严郑重地履行选民权利的时候,那一个时刻所汇聚的民主温度,纵然跨越十年至今没有冷却。

  那一天,步云乡民是踏着泥泞而来,这无疑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改革的一大隐喻。随之而来的争议以及叫停,使得当初的改革者张锦明不得不“退守”体制内寻求空间,一个身形单薄的女子,肩上载负着沉重的社会期待,所幸的是,四川移民文化浇筑而成的宽容政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改革风险。

  “张锦明们”是孤独的,在改革措施不能见容于体制时,他们在逆境中透出一丝蜀人特有的旷达,即使成为“孤星”也能坚守心中的精神坐标;而当腾挪空间一旦来临,他们一定会运用政治智慧,在仕途上溅起几朵瑰丽的浪花。

  十年时间,“张锦明们”在基层民主改革上的坚守,令四川成为中国选举民主创新最为活跃的地区,而2003年之后,在成都周边城乡统筹试验场,冷刚、白刚、曾万明等改革者的集体登场,标志着地理意义上的四川盆地真正实现了政治意义上的板块隆起。

  为什么是四川?偏居西南的蜀地为何成为中国政府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改革创新作为一个合力体系,其文化、社会、经济、地缘诸多要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耦合,才成就了四川这一创新板块?

  四川与浙江,同为斩获中国政府创新奖最多的区域,一个偏居西南,一个位居沿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一个经济充满活力;一个政治明星、改革官员辈出,一个在区域创新活动的背后却难以发现 “人”的踪影。为何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四川的人”,而对后者的关注则是“浙江的事”?

  诸多疑问,都需要一一给出答案。

  蜀地出“官”

  -本刊记者 杨 敏

  我们不难理解,遂宁的张锦明、荥经的胡昌升、巴中的李仲彬以及平昌的刘谦祥,他们出现在盆周、大山地区,而不是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平原地区。

  1998,蜀官“政治年”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履新,担任雅安市市中区区委书记。

  张锦明面对的是一个亟待振衰起弊的“摊子”,是年2、3月接连发生的几起大案,将3个乡镇的主要领导掀翻下马,情况最严重的宝石镇除了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外,其余班子成员均卷入“旋涡”,宝石镇政府一下子成了空壳政府。

  “这是对干部人事制度发出的一个严重警报”,张锦明说:“我们不怀疑每个人都有选出好干部的良好愿望,但是仅有好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好制度作保证。”在区委常委会上,张锦明态度坚决地主张改革原有的选任办法,要对保石镇镇长候选人实行“公推公选”,伺后,68名干部报名参加了竞选,通过考试取出前6名,再通过答辩选出前两名,选举人则由宝石镇各村干部、村民代表、人大代表共100多人组成。

  向道全,这个根本未曾进入组织部门视野的年轻人,成功地从“票箱里跳出来”,成为全国第一个公选镇长,如果按照传统干部任命途径,在另一个乡镇担任组织委员的他离镇长之位还很遥远。

  从公选镇长到直选镇长,张锦明承认,这一跨越几乎没有太多的酝酿。1998年11月,一段对话促成了市中区乡长直选探索,这是在横山镇镇长公选期间,一位干部与村民代表的对话:

  村民:“这回选举好,比以前好。但他们还是上面派来的吧?”

  干部:“不,这是你们自己选的。”

  村民:“不对,这6个人是怎么来的呀?”

  干部:“这是他们自己考来的呀。”

  村民:“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是考来的?要说是我们自己选的,那就应该一开始就让我们来选。”

  既然百姓认为公选仍然不能保证足够的民主,那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尝试直选呢?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1998年12月31日,步云乡以公开竞选、秘密划票方式,6236位乡民选出了自己的乡长谭晓秋。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改革一个标志性的节点,也将张锦明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同样是在1998年,39岁的李仲彬也迎来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3月5日,担任成都市消防支队支队长的李仲彬一身戎装,代表“成都119”向社会公开承诺:“有警必出,有灾必救,有险必抢,热情服务”,这平平常常的16个字,标志着中国消防从降火伏魔延展到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创新119,可以视作李仲彬军人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年9月,李仲彬悄然“着陆”,在成都下辖的新都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李仲彬正式步入四川政坛。

  1998年12月,另一个享誉四川政界的官员也踏上了从政之路。胡昌升,这位成都理工大学的副教授离开三尺讲台,在成都市锦江区担任副区长。3年后,名不见经传的胡昌升在他仕途的“第二站”一夜成名。2002年12月20日,胡昌升在荥经县委书记的岗位上仅仅一个半月,这一天,他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党代表选举,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参加竞选党代表的县委书记。荥经县党代会的常任制试点也由此发端。

  1998年,可以说是四川政坛“造星运动”的特殊年份,张锦明走向峰口浪尖,成为闪亮的政治明星,而李仲彬和胡昌升同时开启政治生涯,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四川基层民主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年元月,冷刚也主政一方,开始担任双流县县长,白刚则在锦江区担任区长,相较于基层民主改革,后者领衔的城乡统筹试验让他们成为政声卓著的改革人物。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浼佷笟鏈嶅姟 
娴欐睙鍗庢灄鐡剁洊鏈夐檺鍏徃

鏈巶鐢熶骇鍚勭鐡剁洊锛屽鏂欑摱鐩栵紝鐡剁洊锛

www.chinahualin.com

鏃犻敗鍒╂槦姹借溅璐告槗鏈�

涓撻棬缁忛攢闅跺睘姊呰禌寰锋柉-濂旈┌鍝佺墝鐨勮繘

www.wuxistar-auto.com.cn

姹熻嫃鍗℃€濊开鑾辨湇楗版湁

瀹氱偣鐢熶骇鍥藉澶氫釜閮ㄦ湇瑁咃紝鏈嶉グ缁煎悎鍨

www.casdelly.com

姹熻嫃鍗℃€濊开鑾辨湇楗版湁

瀹氱偣鐢熶骇鍥藉澶氫釜閮ㄦ湇瑁咃紝鏈嶉グ缁煎悎鍨

www.casdelly.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