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的尴尬—代表委员热议大学生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07: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王圣志、姚润丰、李钧德)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了逾20倍。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是,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为307万、377万、495万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是巨大的资源。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如何让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就好业,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过剩”背后的另一种“短缺”

  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犹如镜花水月;另一方面,每年全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至1400万人。市场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增长,就业却存在相对滞后现象,这种不正常的“短缺”表明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现在在校学生人数跟1998年比,已经增加了4倍还多,但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跟1998年几乎差不多。从岗位来说,这就意味着现在有4个同样专业的毕业生要去竞争同一个工作位置。要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关键是要按照社会需求去设置专业。

  “受商业化和利益驱使,不少高校更愿意设置培养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如数学、会计等专业,而那些培养成本较高的专业,不少高校却不愿设置。”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余敏辉说,“学生动手能力差,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些高校实训设备缺乏,学生在黑板上学习开机器,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他介绍,目前全国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院校有661所,一年内增加了约200所。据保守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约13万人,而全国领有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人数约为15万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就业难成了普遍问题。“当然,不仅仅是新闻专业,其他专业也有类似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指出,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招聘院校和学生的标准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综合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加大,然而目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企业的需求不能匹配。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周口市海燕职专校长李海燕说:“无论是在高校还是职业学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都普遍存在。在德国,有的学校和工厂就是在一起的。上午听课,下午就可以去工厂学习实际操作,针对性和适用性都非常强。”

  “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目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区域不均衡,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毕业生都把目光盯在城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而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农牧区基层,却鲜有兴趣。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从而存在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忧虑地说。

  他认为,从政府层面来看,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府调控缺乏力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相对滞后,地区间的就业不平衡不断扩大。

  “我们学生的就业观念要改变,其实很多基层是急需人才的,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区。应该鼓励广大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从基层干起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全国人大代表,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普遍比较高,他们没有看到在基层干起也可以大有作为。

  “只有采取看得见实惠的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才能真正把人才吸引到匮乏地区去。”余敏辉代表说,政府要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和私营企业就业,关键是要有好的政策。建议政府能出台“上岗退费”“就业退税”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所谓的“上岗退费”,就是国家对于到农村或者民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有关部门按照其工作的年限,不同程度地退还其在大学时缴纳的学费。“就业退税”就是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在一定年限内按当地政府最低工资标准(或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退税。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推出了许多配套保障措施吸引大学生下基层,如户口可以不跟去、回来后考研加分等。今年还将对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采取“上岗退费”政策,这几年选择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在逐渐增加。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