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空壳能源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02:02 21世纪经济报道

  90年代:空壳能源部

  1988年5月,根据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能源部正式成立,黄毅诚任部长。

  “那次成立能源部一个最大进步是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政企分开的原则。”陈望祥回忆,新成立的能源部担负规划、政策、协调、法制等职能。煤炭部、石油部、核工业部、水电部撤销,分别改组为能源部下面的石油总公司、煤炭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向企业职能转型。

  陈望祥也在这时转到中电联任秘书长。在他看来,煤炭总公司和核工业总公司都是正部级机构,名义上改成了公司,但和原来的部委运作模式没有多大区别。

  问题随之产生。石油、核工业两家总公司都不愿参加能源部,只同意派几个人到能源部来成立石油办公室和核工业办公室,有什么事通过这两个办公室与能源部联络。

  因此,实际上只有煤炭、电力这两块并到了能源部,能源部的人员大部分也来自原电力部。

  这以后,更多的矛盾显现。由于石油、煤炭和电力项目的审批权都在国家计委,能源部和当年的国家能委一样,仍然是有职无权。同时,在石油总公司和核工业总公司不参加的情况下,煤炭部到了1990年也宣布退出,专心做煤炭总公司去了。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撤销能源部,再次组建电力工业部和煤炭工业部。

  05年:中投协上书

  陈望祥的命运再次因所在部委的反复调整而发生改变。1994年,在电力工业部重新组建一年后,陈望祥离休。2001年,他来到重组后的中国投资协会,任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这个协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发改委。

  其间,能源各领域开始向市场化和公司制转型。1998年,陈望祥的大学同窗朱镕基出任总理,力推国务院机构改革,电力工业部撤销,原有管理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挂牌。煤炭部降为煤炭工业局,大的矿都划归地方。2002年底至2003年初,11家电力公司成立,国家电监会挂牌,承担全国电力监管职责。

  至此,我国能源格局更加复杂和多元,相较于长期以来的垄断和政企高度不分的局面来看,市场化改革方向一度让陈望祥有更多期待。

  但与此同时,能源散乱管理格局的弊端也日趋严重,局势的演变再次呼吁一个强大统一的能源综合主管部门出现。

  在陈望祥的推动下,2005年初,中国投资协会向国务院书面建议设立新的能源部。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瓶颈越来越明显,有必要从综合的统一角度对能源发展作出总体规划。”陈望祥陈述他的理由说,“同时,中国能源的获取越来越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能源管理和协调部门参与国际间的能源对话。”

  在陈望祥的构想中,这个“大能源部”的职责,应包括主导制定我国能源总体规划;主导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主导制定能源领域的法律法规;对现存的能源企业进行监督。

  这次上书几个月后,2005年6月,国家能源办挂牌成立。“这与中国投资协会的建议有直接关系。”陈望祥说,尽管这距离他梦想中的“大能源部”还有很大距离。

  建国半个多世纪,从燃料工业部、国家能源委到能源部,新中国的能源综合主管部门三次设立又三次撤销,可谓命途多舛。陈望祥也从当年的热血青年步入华发满头的晚年,在他的眼里,中国能源管理机构的每一次分合变迁都体现了“国家治理梦想”和“国家治理现实”之间的冲突。

  “直到今天,设立大能源部的根本性障碍还远没有完全破除。”陈望祥说,尽管市场化改革有所进展,但石油、电力、煤炭领域政企不分的传统依然强大,强企业弱监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历史上能源主管部门与国家计委的权力冲突使“大能源部”的梦想一再破碎,“因此,要实现能源领域的良治,就要重新厘清部委之间的权责划分,这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说这话时,窗外明媚的阳光正打在米黄色的会议桌上,陈望祥脸上的老年斑在柔和的反射光中清晰可见。(本报记者 叶一剑)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