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机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01:46 燕赵都市报
本报特派记者王小波发自北京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央财政今年安排832亿元投入卫生改革发展、完备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措施提法,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重视。从本次“两会”透露的消息来看,今后医改的主要方向将会在基层和农村,如何让农民看病不再难,成为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焦点。代表委员们呼吁,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必须“唱主角”,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1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亏损 “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处于亏损状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农村卫生保障制度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王红漫日前表示。 课题组在近5年中对近10个省份100多家乡镇卫生院、千余户农民的走访中发现,乡镇卫生院处于“小病看不着、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境地。 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陈联群说,基层群众看病时小病不出村,大病都上县级或县以上的医院,乡镇卫生院在一定程度上被抽空。 全国政协委员吴以岭向本次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机制的提案》,这份提案分析了目前乡镇卫生院的现实处境: 目前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政策是只负担卫生院院长的工资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公共卫生人员经费、卫生院离退休人员费用以及发展建设资金,由于投入不足和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实行的是自收自支,主要经济来源是医疗服务和药品差价,业务量决定着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收入水平。 这种情况使得乡镇卫生院在“公益”、“福利”、“营利”属性上含混不清,职责、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准则。加之人口流动性加大,中西部年轻人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卫生院服务过剩,东部因流动人口涌入,服务短缺。另外,个体诊所的大量出现,也对乡镇卫生院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陈联群代表了解的情况是,一些个体医疗机构打着平价的幌子,农民去那里看病,先不看病,而是问你带了多少钱,不是因病施治,而是因钱施治。 “这种鱼龙混杂的状况,使乡镇卫生院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陈联群代表说。 乡镇卫生院的不景气状况,也使得它们成为卫生行政系统的一个包袱。虽然上级明令禁止承包乡镇卫生院,但由于一些乡镇卫生院长期开不出工资,卫生行政部门为了甩掉这个包袱,或明或暗地将卫生院承包给个人。部分卫生院干脆就把土地、房屋出租,一边拿着政府的财政补贴,一边却以租金创收。 房屋老化或没有场地,缺乏基本的仪器设备,部分骨干医疗人员外出打工,陈联群代表为乡镇卫生院的处境感到担忧。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综合性卫生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等职能,在农村公共卫生中地位极其重要。 代表委员们认为,目前乡镇卫生院社会功能弱化、经济效益负产出、社会效益不明显的现状,离政府和农民寄予的期望相距甚远,改革势在必行。 2 农村医疗已成为一个孤岛 乡镇卫生院的窘境只是农民看病难的一个表征。对于日益弱势的农村,越来越多的领域被人们用“孤岛”一词来形容,农村医疗是否也已经固守到一个孤岛? 看病贵、看病难这几年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已成为各方共识。如何让医疗改革的成果也惠及农民?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2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20%分布在农村。”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主任房辉指出。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农民看病难上加难。 以自揭伤疤著称的安徽医大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列出这样一组数字:“2005年安徽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41元,2005年安徽省直医疗机构每人次住院费用为7800元。也就是说,一个农民3年的收入只够住院1次。这还不包括农民为看病东奔西走的费用。而安徽省的医疗收费远低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 民间流传着许多农民因病致贫的顺口溜:“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救护车一响,半头牛白养”、“住上一次院,全年活白干”、“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 曾经做过赤脚医生的陈联群代表对此深有体会,“自从农村合作医疗解体后,农民已经有20多年失去了医疗保障。总理报告中着重谈到了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又让人看到了农民医疗保障的希望。” 陈联群代表认为,过去在医改中出现许多偏差都和医疗机构过度市场化有某种关系,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必须“唱主角”,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不坚持公益性,卫生改革的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 房辉代表呼吁,要改善农村医疗供给短缺的状况,必须将新增医疗资源的投资重点放在基层、农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