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座核电站的地方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11:32 三联生活周刊

  30座核电站的地方之争

  中国核电一直在等待批量化生产放开的时刻。尽管从国家态度上,发改委《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中关于“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600万千瓦”的长远规划已经可以被看做一种政策表态,但核电技术路径的选择、核电站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仍是悬而未决的细节问题。

  主笔◎朱文轶

  一个内陆省份的20年“申核”之路

  焦急的是那些从20年前就开始为此准备的地方政府。湖北省政府3月5日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署《合作开发湖北核电项目协议》的消息,被误解为“湖北咸宁大畈核电站成为国内第一个内陆核电站”而迅速传播,湖北省发改委核电办主任肖运保说,这事实上只是湖北省几十年“申核”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这个拥有丰富水力资源,却被连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电力紧缺困扰的内陆省份,和很多同时在筹划核电站的省份一样,仍在等待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终批文。

  他说,中国目前已建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仅为870万千瓦,“3600万千瓦”意味着在未来的17年内,国家核电的比重由现在的1.6%提升到4%,为此要有30座左右百万千瓦核电站等待落户。

  核电站选址在20年之前就是一个热门,当时为了建设中国第一座核电站,“中核总”曾经派人到秦山、三门、九江等地调研考察选址地点。

  中国核工业一开始倾向沿海布局,主要出于“这些经济发达的区域,电力需求增长潜力大,电价承受能力较强”的考虑,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说,“另外两个原因是东南煤、水资源短缺;国家外汇紧缺,无法大量建设”。但两大核电企业——中核总和中电投已经在沿海和内陆两方面做选择,以应对将来核电机组数量增多的不备之须。“核电站产生的热量巨大,从安全和生产条件两方面出发,靠近水源和三面环山是选址的基本技术要求。实际上,我们当时已经担心沿海的比选地址将来可能不够,内陆一些靠近长江和大型湖泊的比选地址也开始进入视野。”中核总的技术官员刘力说。

  湖北和核电企业的接洽也在那时候就开始。1989年,湖北省就成立了一个核电站前期工作委员会,由当时的副省长挂帅。同年,省有关部门下达开展湖北省核电站前期预可行性研究任务,由省电力开发公司拨款21万元作为研究经费,中南电力设计院和核工业总公司105所等方面承担研究任务。

  “湖北省中部是江汉平原,建核电站条件较差,只有东部和西部是山区,而西部主要是水电资源集中地区,西电要东送。只有鄂东较为适合,又是负荷中心地带,所以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到了咸宁和黄冈地区。”参与当年核电站选址的中南电力设计院工程师徐溥清回忆说,“我们设计院组织了核电前期工作组,1989年末到1990年初,踏勘了9个县市的20个点,最后筛去了15个,确定通山县高坑乡以及位于浠水、英山、罗田三县交界处的白莲河、阳新县黄峡口、薪春县高家湾、嘉鱼县邻工山等5个优选厂址。”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的成功,和1987年刚开工、还没有投入主体运营的“大亚湾”核电站给地方带来的一系列政策优惠和财政好处已经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效应,这在20年前掀起了地方申办核电站的第一轮小高潮,一批认为自己有条件上马核电项目的地方政府都给中央递交了报告。“武汉市在此期间也提出要搞核电站,我们在周围的梁子湖、张渡湖、长江金口等地又选了10多个厂址。”徐溥清说。由于国家计委能源处到现场考察后,提出湖北和武汉集中起来一起考虑,武汉周边条件显然比较差,就退了出来,最后黄冈地区的薪春县高家湾因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而去掉,确定了通山县高坑村和阳新县黄颡口两个厂址。

  随着国家对“内陆核电”的整体搁置,这些都是首次“申核”的地方的“核电计划”也被无限期延宕下来。咸宁市核电办副主任宋文虎说,1991年6月,《湖北省核电站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中间报告》及5个专题报告完成,正式报送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这些报告被递交了国务院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复了,“直到1997年,湖北又拟订过一份核电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力争有两台机组投产。但国务院对此批复的明确意见是:水电大力发展,火电适度发展,核电暂停发展”。

  2004年,当咸宁通山县大畈镇被确定为湖北核电首选厂址,再次向国家发改委上报项目建议书时,湖北发现,他们当年的那些竞争对手也不约而同做出了一样的选择。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