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陕西临潼发现604座秦墓:部分村落形成盗墓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11:40 三联生活周刊
小村外的604座古墓 604座!国内最大的秦墓群惊现陕西临潼。低调的发掘在持续近一年后已接近尾声,有关其历史价值的争论与猜想仍在继续。 ◎魏一平 发现与发掘 “一座挨着一座,真没想到有这么多。”直到今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伟刚提及新丰秦墓群的发现,仍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表情,“陕西是文物大省,每年发现的古墓少说也有上千座,但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发现如此密集的古墓,还是第一回。” 去年3月,为配合西安铁路枢纽工程新丰编组站扩能改造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对临潼新丰街道办事处屈家村一带进行文物勘探。村子东南有两三百亩耕地,属于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按照工程规划,这里将作为取土场,向下挖去8米深,平整后再作为耕地使用。 “从一开始就发现有墓,这并不奇怪,临潼是秦陵所在地,古墓本来就多。”孙伟刚介绍说,“但勘探一直持续了五六个月,发现的古墓越来越多。”由于工期紧张,只能边勘探边发掘。由于古墓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墓,除了里面的人骨与器物外,本身并不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常常是这边在发掘整理,不远处的挖土机在隆隆声中作业”。 孙伟刚对第一座古墓的发现仍记忆犹新,“人骨呈现在面前时,一看就知道应该是战国晚期至秦统一,绝大多数都是屈肢葬、洞室墓、东西向,这都是秦墓的典型特征”。3月8日,记者来到发掘现场,考古队员正在对最后的四五座古墓进行清理,用毛刷子慢慢除去附着在人骨上的积土后,一幅完整的骨架展现在面前,双膝紧紧地蜷卧在胸前。据孙伟刚介绍,屈肢葬是秦文化中的特色,后人推测,可能是模仿当时人们的常态动作,也可能是模仿胎儿在母体中的姿态。 此次发掘的墓葬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传统的方坑墓,先挖一个长5米、宽3米多、深7~8米的墓道,底部的墓室中放入棺木,上面盖上木板,然后用土压实。这种墓较大,但也比较容易被损或被盗。另一种为洞室墓,即墓室开在墓道一侧,便于长期保存,也不易被盗,始于战国中期。洞室墓又分为两种,一为偏洞室墓,3米长、2米多宽的长方形墓道,从短边处掏一个墓室,放入棺木后再用木板挡住,这种墓最小,随葬品也最少;另一种为直线洞室墓,5米长、3米多宽的墓道,在短边处向里掏洞,放入棺木,这种墓较大,随葬品也较多。 据孙伟刚介绍,发掘一座古墓,一般需要两三个工人和一个技师忙活一周。由于数量众多,屈家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被雇来干活,“男工每天30元,女工每天20元,最多时候有二三十个技师,带领上百人干活”。发掘清理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份才基本结束,出土鼎、壶、釜、鍪、剑等少量青铜器,罐、盆、甑等3000多件日用陶器,以及200多具完整的人体骨骼。 “这次发掘难度并不大,但后期清理工作很繁重,可能至少也要一年多才能完成。”新丰考古队队员权西宏告诉记者。在秦俑博物馆附近的考古工作站一间屋子里,密密麻麻的陶器被编号后摆放在铁架上。何师傅正在修复破损的陶器,像拼图游戏一样,用一种名为聚乙烯缩醛的特殊黏合剂将一片片碎片粘在一起,10小时后就可以凝固。“这是个细致活,经验丰富才行,每一块碎片的纹路都需要严格吻合。”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