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寻求与洪水“共存”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07:54 解放日报
太湖洪水“易涨难消” 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太湖流域既是让人羡慕的“梦里水乡”,也是我国遭受暴雨、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1999年那次流域特大洪水为例,全流域受灾人口近750万人,倒塌房屋3.8万间,受淹农田1000多万亩,17000多家工矿企业停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40亿元。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此次洪灾,太湖流域最大7天、15天、30天降雨量,以及最大30日洪量,均超过了100年一遇。对那时的情景,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叶建春记忆犹新:滚滚洪流倾泻而下,太湖沿岸顿成泽国,上海、无锡、苏州,车辆被洪水冲得摇摆不定,路人在齐腰深的水中艰难行进…… 据历史资料统计,太湖流域在公元1121年-2000年的880年中发生较大洪涝185次,平均4年-5年一次,1931年、1954年、1991年和1999年均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而且,洪涝灾害正呈日益频繁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最高水位超过4.0米的年份共14次,其中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发生了9次。 《规划》把流域内洪水的特点归纳为“易涨难消”。“太湖就像个碟子,”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解释说,“流域地势周边高,中间低,由于地面坡降平缓,所以每遇较大降雨,洪水、涝水在平原湖区汇合,河湖水位并涨,受潮位顶托而排水不畅,致使太湖流域平原湖区水位居高不下。” 近年来,流域内降水出现新变化———降雨时空分布更为集中、强度更大。这样一来,水位在短时间内暴涨,只会更难对付。 这并不是最糟糕的时候。叶建春说:“每遇台风暴潮,易形成台风、暴雨、高潮及洪涝‘四碰头’,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防御难度最大,灾害损失往往也最严重。” 北、东、南三路排洪 叶建春说,《规划》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防洪理念的转变:从控制洪水转变为管理洪水,寻求与洪水的“共存”之道;根据“疏控结合、以疏为主”的治理方针,给洪水以出路,适度承担洪涝风险。 洪水发生,及时下泄是第一要务。于是,《规划》提出,要以一期治太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太湖洪水安全蓄泄为重点,充分利用太湖调蓄,妥善安排洪水出路,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流域防洪工程总体布局。 北排长江工程———实施望虞河后续工程,扩大望虞河行洪和引水能力,实行望虞河两岸有效控制;统筹安排湖西地区排水出路,实施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增加流域和区域北向长江泄洪和引江能力。 东出黄浦江工程———实施太浦河后续工程,扩大太浦河行洪能力,实施太浦河两岸有效控制,完善相应地区防洪安全措施;实施东太湖疏浚整治及吴淞江行洪工程,提高流域洪水东排能力,并改善下游地区排水条件和水环境。 南排杭州湾工程———实施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拓浚平湖塘,新辟出杭州湾的排洪口门,增建南排杭州湾泵站,延伸扩大长山河等骨干排洪河道。 一期治太骨干工程,系指1991年太湖流域大水之后,国家全面实施《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案》确定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有关专家解释说,这套工程以1954年降雨洪水为设计标准,其全流域平均最大90天降雨量约相当于50年一遇。“问题在于,近年来流域内成灾暴雨的天数已经由1954年的90日缩短为30日至60日,出现了对流域防洪更为不利的成灾降雨典型,太湖及局部地区水位一再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流域、部分城市及区域防洪能力明显偏低。” 流域防洪“100年一遇” 太湖流域内有特大型城市上海及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嘉兴和湖州等7座重要城市,2005年城市化率已达73%。这些大中城市,无疑是流域最重要的防洪保护对象。 因此,《规划》不仅提出了流域和区域防洪目标,还细化了城市防洪目标。 流域防洪目标———近期到2015年,达到防御50年一遇防洪标准,重点防洪工程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远期到2025年,要达到防御100年一遇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目标———上海市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城区段海堤按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设防;杭州市钱塘江北岸海堤按100年一遇洪潮高水位加12级风设防,老城区段堤防按5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嘉兴市、湖州市按1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中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其它县级城市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区域防洪目标———近期到2015年,防洪标准达到20年至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10年至20年一遇。远期到2025年,除山丘区等部分区域外,有条件的区域达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 “上海市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这是太湖流域所有城市中设防标准最高的。上海防指挥部新闻发言人章震宇表示,目前上海黄浦江市区段防汛墙设防标准已经是“1000年一遇”了,但是,目前的“1000年一遇”是按照1984年国家批准的标准确定的,新的“1000年一遇”标准较原标准有较大提高,如苏州河口将从5.86米提高到6.26米,吴淞口将从6.27米提高到6.60米。 本报记者吴长亮 编者按:十年磨一剑,《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98年11月正式启动,近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发展水利,改善民生”。而这份十年编就的防洪规划,正与长三角地区的民生息息相关。记者日前采访了太湖流域有关专家,共同解读这份规划。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