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仪再战艾滋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02:33 京华时报
吴仪再战艾滋病
2007年3月13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许多代表争相与吴仪握手

  在成功遏制非典后,吴仪承担了另一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2004年2月,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立,吴仪担任主任。

  艾滋病虽然不像非典那样传播迅猛,但此前,由于血站管理不善,艾滋病已经在河南等地有暴发趋势,如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在主抓艾滋病防治之初,吴仪即有针对性地高调提出,要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和“血头”、“血霸”。

  而早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立前,吴仪已经开始到各地走访,了解艾滋病防治现状。2003年12月份,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见面了。在河南郑州的黄河迎宾馆,吴仪见到了一直在民间从事艾滋病防治的大夫高耀洁。

  这名勇敢的妇产科大夫,因为揭露了河南艾滋病的真相———违规血站导致了输血传染———而一度被当地政府视为麻烦制造者。

  一向希望从基层听到真实声音的吴仪,没有让当地政府的任何人陪同会见。当吴仪询问说,有教授认为静脉注射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渠道时,高耀洁激动地说:“那是他们在骗你!”

  回忆起与吴仪的会面,高耀洁说:“她比北方的乡村干部还容易接近。”

  吴仪主动与高耀洁的会面,还为高耀洁带来了更大的空间。高耀洁说,后来河南一名省级领导也评价她为党、政府和人民做了好事。

  吴仪与高耀洁深谈了3个小时。两天后,她来到了最早暴发艾滋病的驻马店市上蔡县文楼村,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她也成为第一个到艾滋病疫区的副总理。

  2006年3月,国务院出台《艾滋病防治条例》,这部更尊重艾滋病患者的法律,使得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

  最好的采访对象

  为国家服务多年后,吴仪最终选择了彻底退出。

  2007年12月24日,吴仪在出席中国国际商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宣布,她将在2008年两会后退下来,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虽然在此前的中共十七大上,吴仪不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已经发出明显的讯号,但是以这种方式宣布退职,还是出乎舆论的意外。在中国,官员的任免去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敏感的话题,往往不到最后一刻,不通过权威的官方渠道,这样的信息很难发出。吴仪此举,被媒体解读为,“挑战了中国高官人事的神秘化”。

  “她是很直爽的人,这么做符合她的个性。”在新华社时政记者车玉明眼中,吴仪的这一特立独行的举动,非常合理。

  事实上,吴仪一贯真诚、坦率的风格,一直被记者视为最好的采访对象。

  新华社曾负责外经贸部报道的记者张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1991年,吴仪担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不久,曾召集记者征求意见。“当我说起到经贸部采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把记者当敌人时,吴仪插话说有这么严重吗?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结果全场的记者都举起了手。这一场景对吴仪刺激很大。她当场作出了几项改进措施,并决定以后每3个月由她向记者吹一次风。”

  对于国外记者,吴仪从不回避问题。她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一定会留出时间让记者自由提问。

  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吴仪与外国记者经典的对答,也帮助人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这位传奇的女性。

  1992年8月,几名俄国记者对吴仪进行了连珠炮似的提问。

  记者:英国有句话:女士们往前走。您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吴仪:我正在往前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做高官,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世界经济与科技也在飞速的发展,我必须往前走,才能不落后。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吴仪:一个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另一个是你们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记者:您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

  吴仪:我是现实主义者,国家强大,是实干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

  记者:我最后再提一个问题,如果您突然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您首先选择什么?

  吴仪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垦荒,为自己创造生存的条件。

  (本文部分信息来自新华社、凤凰周刊等媒体)本报记者徐一龙(更多精彩新闻 请访问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