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南干部新政观察:张春贤不拘一格“纳贤”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09:53 《决策》杂志
-统筹/王运宝 在地方政治生活中,突破现存体制存量,克服原有改革惰性,离不开“一把手”主政的个性及其行为。“湖南干部新政”中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的策划、操作和牵线搭桥。 [湘·官·人] 2007年的湖南官场,一场变革正悄悄地运作和开展,这个地处中国中部的省份正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进行有条不紊地“试水”。“县乡干部直升省厅”、“招贤博士后”、“外省干部空降湖南”、“湖南干部外挂粤浙沪”四大方面,成为湖南官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和新闻点,这种干部交流的创新模式也成为地方治理创新中的人力资源组合样本。被媒体称为张春贤“湖南新政”的用人大动作,范围涉及到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和四川等6省(市)。 张春贤任湖南省委书记一年多来,深感缺乏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敢于开拓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于是,打破传统观念,不拘一格选用干部,成为过去一年里,搅动湖南官场的最大力量。 “新政”已经过去一年多,面对各界的关注,应该如何剖析湖南干部新政的样本意义? 大进大出湖南干部大变剧 湖南省的干部新政,最早是从“县乡干部直升省厅”正式揭幕的。 2006年6月,湖南省委选拔5名优秀县(市、区)委书记到省直机关担任副厅级领导职务;7月,又选拔5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直机关担任处长。 “直升”一方面拉开了新政的序幕,同时在整个湖南省内和全国都引起了巨大波澜,迅速成为各地党政决策者、普通县乡干部、人事专家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9个月后,从2007年3月28日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所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名博士后,入湘践职,陆续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赴任。不过,这次是博士后们自发联合起来,通过自荐方式集体表示希望到湖南任职,这在全国还是首次。 事情的缘起,是在2006年12月,北京的15名博士后给张春贤写了一封自荐信。随后,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亲自进京与15名博士后面谈。 紧接着,在2007年4月4日,由浙江省委选派来湖南任职的28名干部抵达长沙,从而拉开了湖南省与6个发达省市开展互派干部任职、挂职工作的序幕。一次性从外省选调28名中青年干部担任分管民营经济、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副县(市、区)长,这在湖南还是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显然,这是用人机制上的一大创新,也是提高湖南省干部队伍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重大举措。 此后,2007年5月15日,3位四川省干部抵达湖南省会长沙。未来3年里,他们将在湖南省挂职任副厅级官员。据介绍,这也是应湖南省委的请求,挂职时间为3年。 与此同时,湖南为培养年轻干部,在全省范围内选调了73名处级以上干部到广东、上海等6个省市挂职。 不管是哪种创新方式,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都是亲自决策。张春贤亲自与六省市的主要领导联系,得到了六省市的积极回应和大力支持。 [点评] 何隆德(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传颂千古的话,曾让古今才俊无限向往。 从张春贤来湘后在用人方面的大胆举措中,强烈地感受到了四个字———不拘一格。正是这种不拘一格,在营造一种强烈的导向,而要转变干部作风,用人导向是个首要问题。 不管人们承不承认,在现今的人才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少壁垒,有地域的、行政的、思想观念的……种种壁垒之下,造成人才浪费、流失、无用武之地。提拔人才的附加条件越多,壁垒也就越多。以县乡干部“直升”省直为例,如果这5个人按照种种条件,他们是不可能来到省直机关的。也许英语水平不够,也许会有年龄超大或超小。对人才的求全责备,扼杀了人才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南的举措,给全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实属干部选任上的“破冰”之举。 [纵深] 陈潭(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湖南干部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规模大。“新政”涉及人数多达100余位县处级官员和市厅级官员,涉及范围达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和四川等地域。显然,这对于处于中部的湖南来说还是首次,在全国也不多见。 二是形式多。选拨、晋升、挂职、平调等形式多样,“内升”和“外遣”、“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即请部分发达省市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来湖南的市、县两级政府班子任职;从湖南部分市、县选派一批干部到发达省市挂职锻炼。同时,引进北京博士后、直升乡镇干部等方式,慢慢地打破了传统的官员选拨形式。 三是特色强。多年来,省与省之间的干部交流越发频繁,一般都以挂职为主,而且时间较短。而湖南自主从外省引进干部任实职3年,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我国干部交流的一次深入探索和尝试。 同时,“新政”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祛除保守落后观念。沿海发达地区“请进来”的领导干部能够充分发挥观念、管理、信息等优势,把发达地区先进思想观念、全新发展思路和良好工作作风带到湖南。比如,28位浙籍县处级干部都是浙江省所属县(市、区)熟悉经济工作的副县(市、区)长,平均年龄40.6岁,最小的33岁,其中40岁以下的12人,占42.9%,均为大学本科以上文化,其中8位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大多在当地有过领导经济工作的优秀表现。 第二,优化干部知识结构。2005年湖南全省的厅级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184人,占12.41%;20455名县处级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886人,仅占4.33%。从党政领导干部的专业结构来看,农学、师范类专业居多,金融、经济、法律等管理专业的较少,而理工科专业的更少。湖南引进的9名博士后中,年纪最大的43岁,最小的31岁,研究领域涵盖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并且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第三,构建积极官场生态。长期以来,干部队伍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信息相对闭塞,缺乏活力,难免产生保守、僵化以及固步自封的现象。由于干部队伍中大部分人固守一个地方,积习甚重,加之近亲繁殖等因素,使很多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突破能力日渐退化。而这种大规模的干部交流,通过引进“源头活水”,打破常规,能够改善地方干部队伍生态。同时促使湖南本地干部开阔视野、激发朝气、更新观念。 第四,扩展人才流动空间。县乡干部直升省厅的做法,打破了传统的“按部就班”模式,可以实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官场动起来,让干部有想头,如今一些县乡干部经常互相鼓励———“好好干,上面正关注着我们呢!” 第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引进一批懂企业管理、精通国际惯例、通晓法律事务的年轻干部,对于改善地方干部队伍学历和知识结构都将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是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本地带回数额相当可观的投资。另外,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委派发达地区特定的人员到湖南,可以给落后地区带去相应的观念、资金、技术、项目、管理以及人脉资源。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