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如何应对劳工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0:54 《决策》杂志

  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虽然面临民工荒的冲击,但只要在经济发展战略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就有可能较之东部沿海地区更加顺利地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样本解读]

  江西全省动员“抢工”行动

  -吴明华

  自2004年起,江西用工日趋紧张。起初江西省上下都没有在意,因为有着1000万富余劳动力的江西一直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作为战略重点。然而,劳动力短缺的严峻现实却逼迫而来,2007年江西3000家工业园区企业缺工近20万人。2007年8月,在解决江西省各工业园区招工难的省级大会上,省长吴新雄提出要实现由跨省就业到省内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中部地区连续4年的招商状元江西省,在破解“劳工荒”方面先行一步。

  “全民动员”

  劳动局长简裕春这几年的头等大事就是忙着给自己所在的江西省德安县找到足够多的工人。令他苦恼的是,他找工人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德安经济发展的速度。

  2004年,德安县工业园的企业不断增加,但能干活的人却不见增加。前来投资的老板们不断要求县政府,必须提供人手。简裕春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调任劳动就业局局长,主要任务是帮助工业园区里的大小老板们找工人。他一上任,就发现手下人依然把输出民工的多少作为主要政绩,简裕春及时纠正了这种“不良”倾向,宣布以后的工作,不是“送人”而是“招人”。

  2004年5月开始,他和几位副局长兵分四路,到全国各地招工。折腾了一年,效果并不理想。2005年春节前,简裕春又打起了德安周边8个乡镇的主意。借着春节来临,简裕春开始在这8个乡镇挨个大宴宾客,“拉拢”村镇干部,要他们帮忙招工。尽管简裕春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老办法很快就不灵了。

  2006年底,简裕春又设计出一个“全民动员”战略:他制定了吸引4000个劳工回家的“宏伟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县里各个部门和各个乡镇,纳入年初上级的目标管理和年终考核;他还悬赏,招一个人在本地工业园区干满3个月以上的,给乡村两级组织奖励70元。

  德安县的情况在江西并不是个案。从2006年开始,江西“第一劳务输出大市”赣州自身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劳工荒”。为了应付招工难题,当地政府把矛头指向了挖走劳动力的珠三角与本地企业的“不良用工”。于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与珠三角地区的“抢工”行动开始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原来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给水给电给地皮,还有巨大的税收优惠,现在不同了,关键还是要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赣州市招商局一位官员称,给各级政府摊派为本地企业招工的任务是非常普遍的行政行为,“多数乡镇的任务是30-50人,指标能否完成,是评价领导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

  在赣州的许多乡镇,“打工还是家乡好”、“孔雀不必东南飞,家乡天地一样宽,就近打工‘三不误’”之类的标语已经挂到了田间地头。而有的县市甚至开始在当地电视台插播类似的“公益广告”。

  就地就近转移“路线图”

  在战略重点朝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转变后,2007年10月底,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9部门,联合颁发文件,要求江西各级政府将安排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作为当前“中心任务”,并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进行最终工作考核。11月,江西省中小企业局、经贸委等5部门又联合制定各种鼓励政策。自此,江西破解工业园区“用工荒”难题的“路线图”已浮出水面。

  根据“路线图”,江西提出了5大政策措施。实行免费就业服务,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或劳动力市场对民工免费求职登记,免费给予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服务;鼓励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江西把小额贷款扶持对象延伸到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者自筹资金不足的,各地将为其提供担保支持,并享受财政贴息;优化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环境。江西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价位和工资增长指导线,引导企业适时提高员工待遇。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大转移就业扶持力度,2008年,江西省政府计划安排2.52亿元资金,通过发放培训券的形式培训84万名农村劳动力。

  同时,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系统。江西省规定,2008年,工业园区和企业必须与劳动者签订招聘合同,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各个乡镇必须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库、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和培训机构管理信息库,实现劳动力供给、需求和培训的全接轨。

  “这比一次人口普查的工作量还大。”九江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廖晓洪说。在劳动力资源供给信息库中,男16-60岁、女16-50岁的农村劳动力全部被收录,具体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就业现状和意向的就业方向、地区、收入以至培训等内容。“等到这个信息库建成之后,我们的吴新雄省长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全省任何一位劳工在哪里就业,想去哪里工作,希望接受什么样的培训。”

  湖北仙桃“红包大战”

  -吴明华

  2008年农历新年前后,湖北仙桃市的企业间又上演了一场特殊的战斗———“红包大战”。

  农民工只要到企业登记报名,老板立马塞给一个红包。以前放10元,现在红包的分量越来越重,有的已发到200元以上。春节期间,老板们还会拎着礼物到农民工家里拜年,作个揖,拜托他们早点上班。

  几年来,在仙桃市,厂与厂之间的劳动力争夺战不仅硝烟未散,而且愈演愈烈。近150万人口的仙桃市拥有6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一直以来,仙桃都是劳务输出大县,拐点发生在2003年。“2003年以前,一个岗位,十几个人应聘。”仙桃一位企业老板深有感触,“现在呢?招工广告满街都是,应聘者寥寥无几。”据有关部门对该市5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其中30家明显缺工,其余27家或多或少缺工;有的已导致订单不敢接,生产线闲置;有的老板已考虑到外地办厂。

  由于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由绝对过剩变为相对短缺。据统计,仙桃市企业目前缺工约2万人,随着一批新扩建项目上马,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这种相对短缺,反过来又成了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需求变化导致政府工作方向转变。2003年开始,仙桃市乡两级政府的工作重心,从抓外出务工转变为着力抓就地转移上。为缓解困扰仙桃企业发展的招工难题,政府也开始发放“红包”,该市各乡镇与相关企业协商,出台一条新规:凡是新增一个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企业,年终奖所在村100元,同时免除新增劳动力的水利任务。

  就地转移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引进外地劳动力便成了政府的重要职责。为协助企业开展招工,市劳动保障部门先后组织多次劳务交流大会,并开辟市外劳务市场,组织企业外出招工,优化职业介绍服务环境,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功能。

  价格是调节供求的杠杆,破解“劳工荒”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该市劳动保障就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提高农村劳动力价格的“节骨眼”。企业要想把农民吸引到城里来,必须靠提高劳动力价格。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务工人员待遇是当务之急。

  仙桃市依托工会在全市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厂务公开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合理提高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不拖欠、不克扣工资,保障劳务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为务工人员参保缴费,帮助务工人员解决劳务纠纷等问题,让劳务工招得进,留得住。

  针对普通岗位找人比较容易,但技能性岗位找人很难,这种结构性供需矛盾,仙桃市政府把工作的另一个重心放在,大力发展职业培训。2005年开始,仙桃市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温暖工程”等为载体,投入巨资整合市教育培训资源,年转移培训农民工1万人以上,其中“温暖工程”免费转移培训2000人以上。

  通过几年的努力,仙桃市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平台、劳动力信息网络平台和节假日招工平台等“三大平台”,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难题拥有了多重解决渠道。

  仙桃市劳动力市场已历经多次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劳动力资源查询电子触摸屏、劳动力信息发布投影仪等一批硬件与软件,劳动力市场可以全天候开展职业介绍活动。此外,市镇村三级劳动力资源库正在进一步丰富之中,城乡就业市场的沟通桥梁已逐步建立。而节假日招工平台的完善与招工赶集日制度已成为仙桃破解招工难题的一大亮点。春节、五一、十一举办大型企业用工洽谈活动已成为一项制度,这一平台的拓展与延伸,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招工办法。

  提升招工平台进而在就业服务方式上实现突破,这一办法已成为仙桃市破解招工难题的重要经验。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浼佷笟鏈嶅姟 
娴欐睙鍗庢灄鐡剁洊鏈夐檺鍏徃

鏈巶鐢熶骇鍚勭鐡剁洊锛屽鏂欑摱鐩栵紝鐡剁洊锛

www.chinahualin.com

鏃犻敗鍒╂槦姹借溅璐告槗鏈�

涓撻棬缁忛攢闅跺睘姊呰禌寰锋柉-濂旈┌鍝佺墝鐨勮繘

www.wuxistar-auto.com.cn

姹熻嫃鍗℃€濊开鑾辨湇楗版湁

瀹氱偣鐢熶骇鍥藉澶氫釜閮ㄦ湇瑁咃紝鏈嶉グ缁煎悎鍨

www.casdelly.com

姹熻嫃鍗℃€濊开鑾辨湇楗版湁

瀹氱偣鐢熶骇鍥藉澶氫釜閮ㄦ湇瑁咃紝鏈嶉グ缁煎悎鍨

www.casdelly.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