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戒指情系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4:58 《人物》杂志

  高君宇养病期间,忽然接到上级通知,要他以共产党员身份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并参加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即在此时,高君宇也没有停止对石评梅的追求。他或许想到自己那桩死亡婚姻还没结束,这对被追求者是不尊重的。1923年末,他致信石评梅,表示要与前妻离婚。石评梅反对,说自己的独身素志并未改变;隐约兼有对高君宇前妻的同情。而高君宇决心已定,他表示如果评梅不能接受他,他只有两途:“爱与死耳”。“吾心已为venus之利剑穿贯,然我决不伏泣于此箭,将努力开辟一新生命。”石评梅处在极度痛苦、矛盾的煎熬之中,她的诗作《青衫红粉共飘零》是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她写《宝剑赠与英雄》,鼓励君宇矢志革命,“取人间的血,濡染你刀上的花。”高君宇有点失望了,无可奈何地说:“为了不妨害你对过去的忠诚”,他“不再为君所不愿之要求了。”高君宇的绝望,使石评梅深深地自责:“我现在恨我自己,为什么去年不死,如今苦了自己,又陷溺了别人。”

  1924年2月,高君宇遭北洋军阀通缉,被迫逃亡,临行前仍冒险到“梅窠”辞行。是年6月,他毅然与妻子李寒心办了离婚手续。当他将此消息告诉石评梅时,石仍不为所动,只回信说,“我们可以做以事业度过这一生的同志。”这“最后的通牒”,令高君宇“万分凄怆”。他只得向石评梅作最后的表白:“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石评梅读后,在日记上写下“我终究对不住他!”好友陆晶清也劝石评梅,希望她不要辜负君宇的苦心。然而无果。

  1924年4月,石评梅患猩红热,高君宇侍药送水,精心照顾。此举令石评梅感激涕零,但她仍不愿向他敞开心扉。

  10月,广州商团叛乱,高君宇作为孙中山的助手指挥镇压叛乱,他的汽车遭枪击,留下一堆玻璃碎片,手受伤。他庆幸大难不死,想到石评梅生日快到了,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只自戴,一只寄给石评梅,夹着那几块碎玻璃。他在附信中说:“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吧。我尊重你的意愿,只希望用象牙戒指的洁白坚固,纪念我们的冰雪友情吧……”他俩双双将象牙戒指戴在手上,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各自带进棺木。石评梅的好友庐隐后来以此为素材,写了部哀艳的小说《象牙戒指》,流传至今。

  是年12月20日,身心疲惫的高君宇回到北京,因劳累病重,住进了一家德国医院。

  1925年1月,高君宇抱病出席党的“四大”,再次当选为“中委”,并与周恩来结识,受周的委托做他的“红娘”,到天津看望了邓颖超。3月4日,高君宇得了急性盲肠炎,石评梅在看望高君宇时,恳求他理解自己独身的素志。高君宇紧握石评梅的手:“珠,放心。我原谅你,至死我也能了解你,我不原谅时我不会这样缠绵地爱你了。但是,珠!一颗心的盼赐,不是病和死换来的……我现在不希望得到你的怜恤同情,我只让你知道世界上有我是最敬爱你的……”在高君宇的不懈追求下,石评梅这块坚冰似有融化,曾在病室安慰他:“你若果能静心养病,我们的问题,当在你病好时解决。”当胜利的船桅已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时,石评梅突然接到吴天放的信:“一方面我是恭贺你们成功;一方面我很伤心,失掉了我的良友……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可以安慰我的只有你,所以你一天不嫁,我一天就有安慰。”旧情难忘,石评梅无法在心的天平上将初恋抹去。她“痛哭一场,立刻又到医院告诉天辛,推翻她所允许与他的结合。”高君宇真正绝望了,病情恶化,转入协和医院。为了不让石评梅担惊受怕,他不让她陪同,约定三天后再见。不料,此别竟成永诀!

  1925年3月5日,高君宇因手术后大出血孤独地死去。年仅29岁。

  石评梅惊悉高君宇告别人世的噩耗后,昏厥了几次。高君宇入殓时,她将自己的一帧照片作为陪葬。直到此时,石评梅才倍感内疚,她悔恨自己的自私、懦弱和愚昧,辜负了高君宇的一片深情。“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又是世俗‘人言可畏’面前的弱者。”(陆晶清)

  追悼会在北大三院礼堂举行,由赵士炎主持,李大钊、邓中夏、王若飞、邓颖超等出席或送了挽联。石评梅送的挽联是:“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当时党的机关刊物《向导》第106期发表了《悼念我们的战士》:“他那热烈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本报,也更永远留在读者诸君的记忆中!”

  石评梅遵从高君宇的遗愿,将其安葬在陶然亭畔,那是他从事革命活动的所在,也是他们约会漫步的地方。石评梅用高君宇生前题在照片上的诗句,书成隶书铭在墓碑上: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墓碑的另一侧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几首残诗留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儿已经埋葬。”

  高君宇走了,带走了石评梅的情感和希望。石评梅常到高君宇墓地祭扫、忏悔。她的案上供着高君宇的遗像,手上戴着他赠的象牙戒指,桌上堆满了他的遗稿。她一面埋首整理高君宇的著述,结集出版;一面把自己对高君宇的爱、悔恨和自责形诸文字。她的系列散文《象牙戒指》《梦回寂寂残灯后》和《墓畔哀歌》都是反映她情感之旅的血泪诗行。

  高君宇走了,石评梅还年轻。当年石铭最得意的弟子高长虹等向石评梅走来,一心想填补她心灵的空白。石评梅把心扉紧紧关上,她在致黄心素的信中说:“宇死后我更不敢在人间有所希望。我只祈求上帝容许我忏悔,忏悔自己的过错,一直到死的时候!……快了,我快要到那荒寂的旷野里,去伴我那多情的宇。”如果说在高君宇生前,石评梅对他的爱还有所游离,在他死后则坚如磐石。她岂能再容他人?她,石评梅,“只有香如故。”

  好人终归有好报

  石评梅有《红鬃马》《匹马嘶风录》和《涛语》等传世。诚如庐隐所说,早期的作品较浅薄,困于卿卿我我,囿于惜花怜月的哀叹。后来,“是由悲哀中找到了出路”,挣脱了个人的藩篱。“下观人世的种种色色,以悲哀她个人的情,扩大为悲悯一切众生的同情了。”“她不但替她自己说话,同时还要替一切众生说话。”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她关注社会、人生,“三·一八”惨案后,她及时写出揭露反动当局残杀青年的《血尸》,缅怀烈士的《痛哭和珍》《深夜絮语》。李大钊被害后,她扬眉奋笔疾书《断头台畔》。还为“济南惨案”写了表达对日寇强烈义愤的《我告诉你,母亲》等。在《缄情寄黄泉》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她呐喊:“我是撑着这弱小的身躯,投入在这腥风血雨中搏战着走向前去的战士,直到我倒毙在战场为止。”

  1928年9月30日,京都才女石评梅因患脑膜炎病逝,前后只12天。她和高君宇病逝在同一医院、同一个病室,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刻(凌晨两点左右)。

  丧礼备极哀荣。追悼会场悬着石评梅的遗像,上下横着两块匾:“天丧斯文”、“泪洒秋风”。

  花圈、花篮、挽联、挽幛簇拥。好友庐隐以及学生代表颜毓芳、李健吾等致悼词。台下泣声一片。《世界日报》等均作报道。

  庐隐在协和医院整理石评梅遗物时,发现她的枕头下有本日记,日记里夹着高君宇的遗像,和那片被退回的红叶。日记的扉页上用毛笔写了两行字,当算是遗嘱:

  生前未能相依共处,

  愿死后得并葬荒丘!

  高君宇入殓时,石评梅将自己的照片放在他身边;今天朋友们又把君宇的遗像和评梅一道埋葬,当然还有那枚象牙戒指。

  陆晶清、庐隐等友人们,根据石评梅生前的遗愿,将她葬于陶然亭畔高君宇墓旁。两墓并排,两碑并列。

  石评梅墓碑的形状,和高君宇墓类似,一座四角白玉剑碑,上刻:

  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女教员石评梅先生之墓

  墓碑下方正中,用篆书刻着四个大字:“春风青冢”。

  周恩来念旧,他始终没有忘记我党前辈、战友高君宇;没有忘记高君宇忠他之托的友情。

  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邓颖超数度到陶然亭,凭吊“高石之墓”。

  1956年,周恩来在审查北京市城市规划总图时,对陶然亭的“高石之墓”作了指示:“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并讲述高君宇的革命事迹。

  十年浩劫,“高石之墓”难逃厄运,碑被推倒,墓被掀开,高石之恋,也遭到鞭笞。

  1973年,重病的周恩来得知高石墓遭毁,嘱托邓颖超妥善照管。在邓颖超的关照下,高君宇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陈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石评梅的遗骨另作安置。开棺时,那两枚象牙戒指已不见踪迹。不过,在石评梅的随葬物中发现了一支她常用的美制雪佛尔牌钢笔和五枚评梅印章。

  1984年,高石之墓又重新屹立在陶然亭湖畔。

  上世纪50年代后相当长的岁月里,我们的党史和现代革命史上,对革命前驱高君宇记载太少;在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上石评梅的名字更是鲜有提及。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冬去春来。1982年《石评梅作品集》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邓颖超为其作序。序文写道:

  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同志和石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

  缅怀之思,至今犹存。

  继之,不同版本的石评梅作品和传记陆续问世。2002年,为纪念石评梅诞辰10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平定县政府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石评梅文学活动及作品学术研讨会”。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也以《高君宇和石评梅陶然“化蝶”》为题拍了专题片。他们的故事还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播放。

  魂兮归来!

  且用石评梅的学生李健吾的悼言作结:“她自己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充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我们看见她的笑颜,煦悦与仁慈,测不透那浮面下所深隐底幽恨;我们遥见孤鸿的缥缈,高越与卓绝,却聆不见她声音外的声音。”

  高石之恋,是一曲哀婉、凄恻的悲剧,是浩渺烟波情爱湖中一株残荷。“留得残荷听雨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