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为什么又是华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5:54 新世纪周刊

  为什么又是华为

  -本刊记者/张雄(发自广东深圳)

  企业文化受到质疑的华为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员工和求职者的吸引力

  10天内接连发生两起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加上此前有员工“过劳死”,华为的企业文化一度遭到舆论的严重质疑。

  “这属于突发事件,我并不认为跟公司给员工的压力有必然关系。”华为公关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新世纪周刊》,她嘱咐记者在报道中不要提及她的姓名。

  张立国坠楼事件的报道最先出现在网络论坛里,这是现场目击者即华为员工发出来的。“我不会做这种事情的报道者,明哲保身嘛,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我会为那个发帖的人担心,有可能他会有一些麻烦。”吴哲(化名)是华为的在职员工,用他的话说,他是“比最底层高一点点的那种员工”。

  “实际上大家对这个事情谈论得很少,一天就过去了。偶尔我们同事间开开玩笑,说以后我们要招什么样的人——不跳楼的就行啦。”吴哲笑笑。

  在网上相关的讨论中,有目击者称员工们对同事坠楼“过于冷漠”,在警察拉警戒线时,旁边的人“竟仍在若无其事地吃着饭”。

  “如果我坐在那旁边,我也不会看那个坠楼的人,除非他跟我有过接触。这么大一公司,你不会觉得他跟你有什么太大关系。这公司太大了,两个不同部门之间,完全没有打过什么交道的人,你会感觉他是别的公司的人一样。”吴哲说,“这就是一份工作,我不会对它产生一些特别的恩怨情仇。我会很冷静地来看待这些东西。”

  位于深圳郊区的华为坂田基地占地1.3平方公里。与城区的喧嚣相比,这里要安静很多。在上下班或者中午休息时间,数万名年轻的员工穿梭于这片建筑群中,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着工牌。这群30岁左右的年轻人看起来情绪总是很稳定,即便在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里,也很少见到有人大声谈笑。他们中的多数显得有点疲惫。

  “是的,那里就像个大学校。”晓波(化名)说。他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四年后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当时进到华为的感觉,就像当初考到名牌大学一样,心里充满自豪。”

  “这里底层员工的关系处得很好,因为很多人都是毕业就进到华为工作,他们身上学生的气质得以保留。”吴哲说, “基本不会欺生,也没有很明显的公司政治。”另外,相对优厚的待遇一度是华为吸引众多求职者的主要原因。不过吴哲表示近年来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华为在薪资上的优势已不如过去明显,而压力却“一直很大”。

  “一直有加班的风气。”吴哲说,“一般加到晚上9点钟,赶得比较紧的时候到11、12点钟也很正常。主要跟项目的紧急程度相关。如果任务比较急,必须在短期内完成,可能就得在公司打地铺,哪一个部门在某一个时期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人。”

  2006年5月28日晚,深圳华为公司员工、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死亡。之前胡新宇经常在公司加班加点 ,打地铺过夜。胡去世后,时任华为公司新闻发言人的傅军说:“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公司再一次重申了有关加班的规定:第一是加班至晚上10点以后,要领导批准;第二是严禁在公司过夜。”傅军同时承认,IT行业竞争激烈甚至残酷,在华为面向全球的拓展中,有一些客户的要求需快速满足。因此一些团队和小组短期内加班来快速响应,这不仅仅在华为,在IT业界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吴哲看来,华为员工的几次意外事件并不见得都是因为纯粹的高强度工作。他认为从华为出去的人多数属于被动离开,“都是入职时间不是很长的人,可能想象跟现实有一些差距。累不是最主要的,没有人会因为累而退缩,但精神上的压力可能会很严重。领导给你的指标很高,你觉得自己用尽全力还是达不到目标,那种感觉非常可怕。虽然有时,那种感觉可能是错觉。很难说张立国的死亡跟这点无关。”

  参照很多跨国企业的做法,华为总裁任正非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示:“每年华为要保持5%的自然淘汰率”。这在华为内部被称为“末位淘汰制”。但华为员工称,其实“末位淘汰”并没有严格地执行过,一般的幅度也只在1~2%。

  “末位淘汰不是说你做得不好,而是说大家做得都很好,但你是最后一名,就得走人,或者降级、换岗,很残酷的。 ”吴哲说,“我第一年的时候非常恐惧,生怕落到那5%里面去,眼睁睁看着旁边一个人被炒了,就主动要求加大工作量。”

  吴哲不愿意把同事的非正常死亡与公司直接挂钩。“我觉得公司现状就是这样,你来了就得接受。要么离开,不能说公司怎样所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公司没有突然变得你接受不了。大环境就是这样。”吴哲说他不太会同情那些自杀的人,“ 可能我说得有点麻木,但实际上深圳就是个很现实的城市,我也就是个很现实的人。有些事情你可能会用感情的方式去做,但是你得理性地去想这个事情。”

  早在去年,任正非就曾写信给公司党委:“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地面对人生?我不得其解。”他提出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引导员工有更为健康和阳光的休闲娱乐活动。”

  但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竞争激烈的城市,又在一个不得不跑得很快以保证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让员工与焦虑绝缘大概是一种奢望。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