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户籍改革思路亟待调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01:33 中国经济周刊

  观点:先改革户籍,还是先解决社会保障?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丁金宏

  现有改革是财富在主导

  中国每年城市人口1%以上的上升幅度,分摊到全国还好,都集中在大城市,那就是1300万以上的人口压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城市不愿意放开户口限制最关键的一点。

  这就造成了中央政府对户口是放开的,但是地方政府却依然十分保守的现象。虽然江苏等地都在探索放开户籍限制,但是绝对没有想象的那样放开。真正进入城市还是有条件的,比如要买七、八十平米的房子,也就是说要花钱进门。而这一点,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尤为严重。显然,在这种政策的背后,是财富而不是公正在起主导作用。

  户口并没有限制住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而且还要有相当多的农村人口往外走,速度不会很慢。而一个劳动力的迁移,跟随的是他对家庭的供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中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无法顺利进行,最大的根源在于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而国外城乡之间没有户口限制,也源于覆盖在他们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

  经过几年的探讨和争论,社会和学者的观点已经趋同,那就是,改总是要改的,关键是先改户籍制度,还是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拉美的城市化已经造成了大城市病,这是我们不愿意走的一条路。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革思路不变就没有出路

  中国警察学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太元

  为什么二十多年一直提户籍改革却一直没有解决问题?难道真的只是客观困难?户籍改革一直无法深入进行,有很多的主观原因。最直接的主观原因就是,人们错认因果,把全部怨气、全部力量和全部希望都集中于户籍制度这个毛之上,其实没有看到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社会惯例的制度之皮。不用制度去改制度,户籍改革不仅慢,而且依然是个假问题。

  世界各国的户籍制度,都是依法收集、确认、提供住户人口基本信息的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把“社会生产、生活决定户口属性与类型”的正确关系搞颠倒了,变成了有户口才有生产、生活资格,变成了用户口本分配诸多领域的权益。

  提倡、关注并参与户籍改革二十多年的我,理解公众害怕被诸多相关领域相互推脱责任的正常担心,但我相信,与看似激进却无从下手、难以实施甚至可能造成诸多麻烦的“捆绑销售”思路相比,“分进合击”改革思路,看似缓慢却切实可行且社会风险不大。

  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户籍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的“分进合击”改革思路,概括起来就是“整体脱钩,分头实施,稳步合成,促进和谐”:

  “整体脱钩”:尽快在现代信息、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下实现全国“城乡户口登记管理无区别化”,使户籍属性不再充当各部门、各地区给公民不同待遇的行政技术条件与保障;

  “分头实施”:“让户籍与利益脱钩”,原先得到户籍制度掩护的人事、劳动、教育、社会福利等诸多制度,再也不能有“限某某户口”之类规则,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本来就属于职权范围因而无可推脱的改革;

  “稳步合成”:诸多领域分头进行的改革,使各个相关人口群体分别受益,比用一个户口让一个人受益的社会效益要大得多,一个一个具体规定不断变革的“短促突击”似乎难受,但实际收效远比“看上去很美”的“整体转轨”大得多、也快得多;

  “促进和谐”: 也就是在积极改革的同时将其稳步固化为法律制度,从而实现全国城乡人口各项权益的法治公平,形成政府依法规范、单位市场调节、个人自主负责的迁徙自由格局,从而完成所谓“户籍变革。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