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析小岗村30年改革路:从分田到重回集体合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07:05 大众网-齐鲁晚报
重提30年前的旧事,严宏昌感慨良多。 一对新人正在大包干纪念馆的雕塑前拍摄婚礼外景。新郎说,大包干不仅是小岗人的骄傲,也是凤阳人、安徽人的骄傲。” 摁着18户当家人红手印的协议,如今已成文物。 30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摁下手印,分田到户,掀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30年后,小岗村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统一平整,对外招租,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从安徽省凤阳县城往东,过临淮关,东南行至小溪河镇,小岗村很快出现在眼前。 30年前,18位勇敢的贫苦农民正是在这里摁下鲜红的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千百万个乡村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后的今天,小岗人再次来到一个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合地、走集体之路,重新摆在他们的面前。 重提30年前的旧事,严宏昌感慨良多。 摁着18户当家人红手印的协议,如今已成文物。 一对新人正在大包干纪念馆的雕塑前拍摄婚礼外景。新郎说,“大包干不仅是小岗人的骄傲,也是凤阳人、安徽人的骄傲。” 小岗村处处是工地 2008年3月13日中午,50多岁的杨明吉走在小岗村中心地带的“友谊大道”上。见到熟人,杨明吉递上一支香烟,闲谈了几句。 此时,全长700米的“友谊大道”上四处堆积着成垛的红砖、成堆的沙子和建筑石子。“友谊大道”南北两边,好多家庭正在将老屋拆除修建新房,有的二层小楼已经初具雏形。 洋溢在春风当中的小岗村俨然成了一处大工地。“一百来户人家差不多有五六十户都在翻修或新建楼房。”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关友江告诉记者。 今年60周岁的关友江年轻时讨过饭,是当年摁下红手印的“十八户”之一。如今,他不仅是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关友江很忙,在接受了记者采访后,又匆匆坐车到镇里开会。 “家家户户都打算盖房子。”杨明吉告诉记者,国家正在建设新农村,我们这里盖一栋小楼补贴两万块钱,不过钱还没拿到手。 杨明吉的家在“友谊大道”的南侧,那是一座平房,“上面再垛一层,就成了两层小楼。” 这项工程大约花费三四万元钱,杨明吉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不过一下子拿出三四万元绝非易事,“去年儿子才结婚,年底又添了一个孙子,都是喜事啊,花了好几万块钱。” 条件好了,不住草房了,杨明吉颇生感叹,房子盖好了,腰包就瘪了,农村人来钱难啊。 记者眼前的小岗村仿佛成了一个集镇。不仅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有自来水,有垃圾填埋场,装上路灯的水泥路上还三三两两停着小轿车。不过,村东头满目的葡萄架、村西头黑压压的蘑菇大棚告诉记者,这里依旧是江淮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 单干是搞到头了 今年虚岁六十的严宏昌永远忘不了30年前的那个冬天。 眼里习惯地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严宏昌在和记者聊天时非常健谈,“那时候,想找18个人一起开会非常难,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只能单线联系。” “譬如说,我和你关系好,我就偷偷地动员你。然后你偷偷地动员和你关系好的人,无论如何不能将我暴露。” 就这样,1978年12月,“十八户”的当家人聚集在村民严立华家,摁下了生死手印,分田到户。在摁满手印的“秘密协议”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万一走漏风声,队干部为此蹲班房,全队社员共同负责把他们的小孩抚养到18周岁。 1979年,作为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突然处在了风口浪尖。“一开始就给我定了性,说我拉社会主义的倒车,挖社会主义的墙脚,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标准的现行反革命。” 严宏昌不服气。他和干部说:我一个农民,交售了粮食,对国家有贡献,就是光荣的。难道年年吃回销粮反而光荣?” 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大获丰收,严宏昌交售的粮食“差不多完成了二三十年的总任务”。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时的青年如今年近花甲。5个子女也成家立业,大儿子开了公司,小儿子出国读博士。”严宏昌感到很满足,现在生活有保证,党和国家政策又好,比30年前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不过,严宏昌也颇有遗憾,小岗村和过去相比,翻天覆地;和其他先进村相比,差距很大。过去这么多年,小岗村错失了好多发展致富的机会。” 和严宏昌一样,当年一道摁下手印的“十八户”们也不是很满足,现在农资价格涨得快,单搞农业生产、靠种地很难致富。” 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是分田单干的黄金时期,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一年就成了万元户,严宏昌说,“1989年我家花了10万块钱盖了这个大瓦房。”后来就不行了,小岗走慢了。一开始各种税费、提留统筹负担好重,后来农资价格涨得厉害,一亩地赚不到几个钱,顶多落点口粮。 单干搞生产是搞到头了,青年人开始外出打工。“全村100来户人家,大约有七八成人家都外出打工了。”关友江说。 “分田到户”还能一直沿袭下去吗?多少年后,很多小岗人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 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2008年3月12日,植树节。在小岗村西头的那片葡萄园里,全村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开了个会。 “除了外出打工的,村里人差不多全都来了。”关友江告诉记者,人很多,没地方坐,有的人只好站着。 这次村民会议只讨论了一个话题:土地流转。 村里想得很清楚,个体式的农耕作业只能吃饱肚子,不可能走向富裕。要发展,必须走集体合地之路。 在这次村民会议上,村里拿出一个方案: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将农民的土地反租过来,统一平整,对外招租。引进资金和项目后办厂子,村里人还可以进厂打工,也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 “至少80 的人同意这个方案”,关友江告诉记者,即使退一步说,不把土地反租过来,大片土地集中在一起,进行平整,小田变大田,也可以顺利实现大农机作业,土地的利用效率会高得多。 小岗村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招商引资,将这些土地资源利用好。关友江告诉记者,目前小岗村有一个养猪场、一个钢结构厂,还有一个面粉厂今年也要投产。 这些工业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小岗村让周边村庄很是羡慕,然而头顶着“中国十大名村”光环的小岗村,和全国其他名村相比,不论是产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不小差距。 种种迹象显示,在“分田到户”30年后,小岗村走向集体合作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