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烂尾楼15年沉浮:折射房产业跌宕起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11:59 法制周报-e法网
中国第一烂尾楼15年沉浮:折射房产业跌宕起伏
装修中的“中诚”打出了招商广告

中国第一烂尾楼15年沉浮:折射房产业跌宕起伏
“中诚”的大门。

  核心提示

  曾经被冠名为广州第一烂尾楼的中诚广场,在15年的沉浮挣扎后,终于尘埃落定。如今焕然一新的“中诚”,将真正成为能与广州地标中信广场相媲美的高档写字楼。“中诚”的命运衬托着中国金融业这十多年的发展与变迁,折射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辉煌与残酷。为此,《法制周报》将还原“中国第一烂尾楼”的前世今生,探究事件背后的根源。

  ⊙《法制周报》见习记者 郭薇灿

  本报记者 文峰 文/图

  尘埃落定

  2008年3月14日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中诚广场”第二次全体债权人会议,公布分配方案,标志着该系列案件的执行已经进入最后的分配阶段。

  从广州中院在其审判网公布的债权登记情况看,该系列执行案件的债权总共分为返还购房款、返还变卖款、交付房产、工程款、抵押权、税收、一般债权共计七大类,债权人达200多人,涉案标的额包括金钱类债权(本金)17.65亿元和应交付房产6.2万平方米。但是,由于可供分配的财产毕竟有限,每个债权人的要求不一定都能够得到满足,有的债权甚至是无法实现,需要债权人理性对待。但不管怎么说,中诚广场将摆脱烂尾之名,重新进入新的舞台。

  这栋与中信广场只有百米距离的中诚广场,楼高50层,分 A、 B两塔,总建筑面积约23.2万平方米,当年销售时,曾炒出2.8万港元/ 平方米的天价。

  2002年10月16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决定对中诚广场项目进行整体处理,以此激活中诚广场项目,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诚广场也因其体量之大、拖延时间之久、牵涉面之广、沉淀资金之多、债权债务纠纷之复杂,加上长期诉讼缠身,故被业内戏称为“中国第一烂尾楼”。

  香港富豪造就“中国第一烂尾楼”

  中诚广场,位于广州市天河北路与体育西路交界处。1988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举行,体育中心周围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务区。那时,香港中诚集团老板钟华也相中了此地段,于是找到了广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想合作开发写字楼项目——中诚广场。

  在双方合同敲定之后,1992年,中诚广场动工,并在开工仅一年之后,便开始卖起了楼花。1993年,尚处于地基状态的中诚广场,楼花一度被热捧到每平方米3万多元,当时房地产业开发如日中天,中诚广场虽然价格高昂,但仍然吸引了不少买家,特别是港澳买家,中诚广场的高价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港澳资金的追捧。但遗憾的是这朵花还没有盛开,就遭遇夭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了钟华的“滑铁卢”,也成了中诚广场命运的转折点。

  金融危机后,中诚广场开始显出后劲不足,来自港澳的资金大幅撤出,楼花卖不动了。知情人士分析,如果这个时候中诚广场有银行贷款的支撑,还能继续施工,但钟华没有争取到银行的支持。

  据了解,在整个中诚广场的建设初期,中诚集团投入竟然只有2000万元,开发商向各银行贷款的总额只有1亿元左右,所以当金融风暴出现时,一个需要20多亿元投资的庞大工程项目就难以为继了。

  由于资金问题,建设断断续续,到1998年10月才建到30层。几年来,钟华也一直在筹资,但都是小打小闹。其“烂尾”的命运似乎不可阻止。2001年,中诚广场外墙完成80%的玻璃幕墙后,施工单位在被拖欠数千万元工程款后宣布停工。

  中诚广场“烂尾”后,广州市中院、天河区法院、海南省高院甚至最高人民法院等,都曾审理过与其有关的诉讼案件。据透露,中诚广场所涉官司达300多起。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就中诚广场诉讼案委托广州市中院处理。

  2002年7月,中诚广场进入债权登记阶段。广州市中院刊登公告,要求中诚项目的债权人向拍卖公司申报债权。短短一个月内,便有来自广东、海南、湖南、香港等地的100多名债权人前来申报债权,其巨额债务可以说是触目惊心。据该项目2002年10月变卖时的合同显示,中诚广场当时申报的债权人多达158名,债务总值人民币15.67亿元、港币1.24亿元、美元0.3亿元。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