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旧闻:别了,给水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14:12 smg《深度105》
说旧闻:别了,给水站
取消给水站

  【演播室1】往事调查,旧闻新说。前不久,有人在上海市的闸北区,发现了一座已经使用了50个年头的给水站。 这"给水站"是作什么用的呢?我想早年在老上海棚户区生活的人们对它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当时,自来水没有入户,几十户 甚至几百户人家都要到公共的自来水龙头去取水,这取水的地方就是给水站。对于上海人来说,给水站所代表的那段特殊的记 忆,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字幕】1999年4月4日新闻资料

  【99年配音实况】:近日,记者来到南市区西钩玉弄,沿着弯弯曲曲的弄堂小路走向相对集中的棚户区的腹地,看 到两位居民正在湿漉漉地给水站洗刷。

  【解说】这是拍摄于1999年4月的一段新闻画面。这一年年初,上海市政府列出了12项实事工程,其中之一就 是:拆除给水站、挖路埋管、免费把自来水接进每户居民的家中。

  【采访字幕:1999年4月4日新闻资料】时任上海自来水公司沪南供水管理所所长郑小明:今年我们力争在8月 底前完成给水站的改造。现在还剩下80多座。

  (叠到2008年郑小明重新来到西钩玉弄:镜头从西钩玉弄路牌摇下到郑小明走动,接在给水站遗迹前实况)字幕 :2008年3月

  【实况】郑小明:这里就是当时西钩玉弄的给水站,你看,现在只能看到一些痕迹了。哎呀,1999年拆除的那个 时候,我真的特别兴奋,因为我自己就出生在这附近,一直住在棚户区,一直用给水站。

  (镜头从郑小明拉开,摇到旁边残留的棚户区)

  【解说】给水站的兴衰是和上海棚户区的历史连在一起的。上世纪50年代,上海解放不久,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和 外来移民涌入市区搭棚聚居,在闸北、南市一带形成了大规模的棚户区,在上海当时的450多万人口中,有将近四分之一都 住在那里,上海成了一座被棚户区包围的城市。棚户区里居住的人大多靠出卖劳力为生,没有文化,处于社会的底层,棚户区 在当时的上海被称为“下只角”、贫民窟。1957年,郑小明就出生在上海南市区的一个棚户区里。

  (郑小明回到出生地南市区南仓街)

  【实况】郑小明:我就是出生在这附近的,那时候棚户区的房子现在想想真的不是人住的,解放前有的就是竹子编的 做底,外面涂泥,上海人叫滚地笼,很矮的,很破的草屋,卫生条件极差,不通水、不通电。

  【解说】解放初期那几年,改造棚户区成为摆在人民政府面前的大事,在棚户区“拆迁改建”房屋的同时,路灯、公 厕,给水站等基础设施也在应运而生。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

  1410解放初期,当时我们很多老百姓都是用河道水,都是用井水,从这个健康卫生的角度都不是很好。

  【解说】上海解放后,当时的各方面条件还无法实现自来水入户,于是,政府采取了在空旷地带集中供水的办法,平 均200户居民,大约150米的半径内就安装一座给水站,棚户居民终于也能喝上了自来水。从1883年杨树浦水厂建成 、上海开始有了自来水以来,在很长时间内,自来水都只限于租界地区;解放后的新中国,在短短几年就将百姓心中遥不可及 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兄弟俩,我哥哥岁数比我大三岁,他 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每天要到给水站去挑水,路途大概有100多米,我爸爸给他两个水桶一个扁担,他学校回来之后 ,每天挑水的任务还要交给他做,家里还准备了一个大水缸,我们用水就是给水站的水挑过来,大水缸的水继续用。

  【解说】也许是机缘巧合,1975年,郑小明进入自来水厂工作,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也是安装给水站。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真的是和给水站有缘,70年代上海给水站最多的时候,每次安 装好了,看到人家用上自来水,自己特别有感触,可能现在的人会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但对棚户区的居民来说,当时这真的 是解决了一件最实际的事。

  【演播室2】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总数有4400多处的给水站已经遍及上海的棚户区;在棚户区 这么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每天打水,洗漱,洗菜,甚至洗澡、倒马桶,凡是和水有关的事儿都得去给水站,这里头婆婆妈妈 、拉拉杂杂的事儿是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对于老百姓来说,围绕着给水站的生活,倒是生发出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智慧。

  【实况】都市凡人短剧《阿木林》片断少许

  【解说】1998年,一部都市凡人短剧在上海风靡一时,剧中的主人公阿木林善良、懦弱、又爱管闲事,喜剧演员 陈国庆的表演,让阿木林这个小老百姓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阿木林的许多故事都来自陈国庆对给水站的儿时记忆。

  【采访】喜剧演员陈国庆:有的时候到给水站那边去听大人们说,很好玩的,说说社会故事,说说米什么时候买的, 新米什么时候上来,这个也蛮好的,//1800我小的时候一直有个梦想,我一直想做给水站的工作人员。

  【解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人口高度密集,人均居住面积甚至连3平方米都到不,也有人自嘲似地把上海人的生 活比作“螺丝壳里作道场”。一栋石库门里,72家房客拥挤局促的情景司空见惯。而在闸北、南市这些棚户区集中的地方, 空间的狭小更为突出。一个几平米的给水站,经常要承担几百户人家的用水需要,热热闹闹的给水站,也往往伴随着很多的烦 恼。

  【采访】喜剧演员陈国庆:当时那个时候抢地盘的,//给水站也是的,你早去他早给你水,排队很长,龙头我也不 知道那个时候的龙头不开大,装一个六寸管,八寸管多好,他们就四寸,很小,放一桶水要很长时间,这个就讨厌了。

  【解说】这组照片的拍摄者名叫陆杰。陆杰用相机记录上海已经有30个年头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寻访棚 户区,记录给水站的生活点滴。

  【采访】《上海画报》摄影师陆杰:像一般女孩的早晨,包括头发的打理,包括洗脸,包括早晨做的事情都在这个公 共部位里面。有时候想想是不可理解的。但是这个环境就是这样,她只能这么去做。

  【解说】在很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最让人头疼的是水费的问题。一个给水站一般只有一个水表,如何公平地计算水 费始终是道难题。60年代,棚户区居民用水筹来解决难题,打水时要换购专门的水筹,一个筹码可以打一桶水。

  【采访】喜剧演员陈国庆:一个筹码我记得是可以换十个小的牌子,这么小的一个。小的牌子一个小牌子可以放一桶 水。也很滑稽的,我当时小的时候经常想,这个不对,他一桶水不管你桶大桶小,有的自己铅桶弄得大得不了,我的同学家里 也是这样的,桶坏了,就去修了,他把这个底装得高一点,这个桶就大了

  (陆杰拿出水费记帐本实况少许)

  【解说】在这套陆杰收藏的记帐簿里,可以看到,70年代以后,水费就改成了按人头均摊。为了防止外人用水,很 多给水站边都贴着这样的告示。(告示照片:禁止外人使用)

  【采访】《上海画报》摄影师陆杰:每家人家用多少水费,它是按照人头算的。然后这一个是如果家里来了一个客人 ,来了一个星期,可能算半个人,比如说来了半个月,他可能算一个人。

  【解说】给水站的公共生活,象个信息交流中心,在精明算计的背后,透出的则是浓浓的人情味。

  【采访】《上海画报》摄影师陆杰不管在哪个棚户区,早晨最早的最有声音的可能就是给水站了。早晨起来要打水, 可能旁边还要生炉子,这里面也有很多每家人家的琐碎家常,那可能是我们现在说起来是个新闻中心。大家可能会说,昨天我 怎么没有见到你啊,昨天你家里来了客人啊,都在给水站这个中心交流。

  【演播室3】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城市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上海城区棚户区的范围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 是宽宽的街道,林立的楼房;和棚户区相伴而生的给水站,也就逐渐淡出了上海市民的生活。

  【解说】在1999年的夏天,上海市给水站改造工程已近尾声。此时的郑小明正在负责南市区的自来水改造工作, 他希望能找到一样东西,作为告别给水站的纪念。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当时我们管理给水站的时候,每个给水站都有一块牌,贴在给水 站旁边的,搪瓷面的铁皮的牌子。这块牌子就是说明这是一个给水站,这个编号就是相当于我们管理时候的户口一样的。当时 我就想,如果最后一批给水站取消的时候,可以找到最后一块给水站的牌子,那么这块牌子是非常有意义的。

  【解说】但是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上海市政府就停止了给水站牌的发放,郑小明想找的老站牌,已经非常罕见了 。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0853就在取消给水站施工过程中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找 到了,在一个给水站我们找到了这块牌子。我们非常兴奋。

  实况:重回牌子的现场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

  当时就是在这里,这堵墙上,找到的时候我激动啊。

  【解说】1999年6月29日,上海南市区最后一座给水站被拆除了。自来水管道也直接铺到了附近居民的家门口 。

  【采访】上海市自来水奉贤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小明:2207一家人围着那个水龙头,好了吗?好了吗?有了吗?有 了吗?我们可以开了吗?就这么等着,然后一开,哇,来了来了来了,就这种感觉,就是那种期盼的感觉,真的是非常激动人 心。

  【解说】陆杰也来到现场,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时刻。

  【采访】《上海画报》摄影师陆杰:这一个给水站其实是50年,这是公共部位的给水站,这一个就是居民的自来水 斗,实际上是一尺之隔,新装的,一尺之间,走过的路程走了50年。这段路程50年。50年以后,这个男主人跟我讲,他 50岁,正好用上自己装的自来水,我是拍他们,其实我感慨也蛮多的。

  【解说】也是在这一天,郑小明郑重地摘下了让他兴奋不已的、最后一块给水站站牌。

  【解说】如今,这块微微泛黄的3121号搪瓷牌,静静地躺在上海自来水博物馆中。给水站,以及与之关联的几代 人的集体记忆,成为历史。

  【演播室4】还记得在节目最开头提到的那个给水站吗,据说,这可能是上海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座给水站了,不久的 将来,它也要送进上海自来水博物馆,和那个给水站站牌作伴。今天,很多人回忆起给水站来,还是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毕竟 ,小小给水站的兴衰背后,凝聚的是历史的脚步、生活的印记。

  编导:金佳睿

  摄像:陈玮、查家旻、傅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