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两名工人身陷800吨大豆1人窒息死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04:02 今日早报

  漏斗型的豆堆就像可怕的流沙,让被陷者使不出力

  □通讯员 王成 许一俊 实习生 蒋成杰 本报记者 胡轶笛/文

  满眼都是大豆,双脚踩不到一块实地,用力向上挣,却像陷入流沙,不停地下陷,膝盖、腰、肚子,一点点沉入这个大豆组成的恐怖旋涡……3月24日15时,舟山中海粮油工业公司两名工人,被困22米深的大豆筒仓,周围是近800吨重的大豆。

  定海消防大队经过12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先后将两人拉出筒仓,但其中一人因窒息时间太久,抢救无效死亡。

  两工人身陷800吨大豆

  前天15时左右,定海消防大队接到报警,有两个工人被困在大豆筒仓里了。

  10余名官兵赶到现场,调查后发现,这事处理起来有点棘手。

  筒仓高22米,能容纳5200吨大豆,事发时里面还装有近800吨大豆,呈漏斗型堆放。出料口位于筒仓底部中央,而距地面10米高的筒仓中部有一个入口,正好处于大豆堆放边缘的最高处。

  当天下午,两名工人下到仓里,准备修理筒仓,没想到突然陷入看似堆得很紧实的大豆。一开始,两人还没在意,以为只要给身上的安全带加把力,就可以把脚拔出来。没想到,越挣扎陷得越深。

  其他工人赶来救援,也很难把他们从豆海中拔出来。

  两名工人已经彻底被困,动弹不得。

  一小时后第一名被困者脱险

  初步掌握情况后,消防官兵展开进一步救援。

  两名消防官兵从中部的入口处进入筒仓,下到底部,找到了第一位被困工人,此时,他腰部以下已埋在大豆中。

  消防官兵一人架起一只胳膊,想直接把他拉上来。但几次努力都失败了,脚下的大豆像流沙一样滚动着,没有一个着力点,让人不但使不上劲,而且随时可能也被淹没。

  这时,上面的人想了个主意。两名增援的工人,用铁桶尽量把被困者周围的大豆划拨开,阻止四周大豆继续下滑。这样被困者的位置暂时被固定了。

  筒仓顶部有两根绳子一直垂直下挂到底部,消防官兵将腰带一头绑在被困者身上,一头系在绳子上。筒仓顶上的人往上拉,下面的消防官兵慢慢托起被困者,并做好保护。

  16时05分左右,上下一起使力,第一名被困工人终于成功脱离大豆的包围,被拉到筒仓顶。

  但他已双腿发软,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消防官兵把他扛在肩上,送上救护车。

  放豆9小时找到第二名被困者

  从被解救的工人口中,消防官兵得知,还有一名工人在他下方大约半米处。

  有过一次经历,大家明白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大豆呈漏斗型堆放,像流沙一样不断滑向中间,你搬掉一点,它马上“补仓”补上,要从上面把大豆拿掉再救人是不可能的,只有从筒仓底部把大豆放掉。

  但为了安全,又不能开启筒仓底部的机械出口放大豆,因为螺旋形的“豆流”将会加剧对被埋工人的挤压。

  最后,消防官兵决定在筒仓底部的钢板上切割出一个洞,从这个洞里放出大豆。

  16时50分,一个大约10平方厘米大小的洞出现在大家眼前,但这个救命窗口实在太小,大豆并没有喷泻而出。

  时间就是生命,消防官兵只能再割一个大一点的洞。两个洞一起“发力”,大豆像流水一样滚出来。

  但在大家眼中,它就像一个计时的沙漏,倒出来的每一颗,都关系着一条随时可能消逝的生命。

  凌晨两时左右,被困者的手终于出现在筒仓入口处。大家赶紧去搬他周围的大豆。

  凌晨3时多,被困者被拉了出来,但由于窒息时间太久,已经回天乏术。

  大豆为什么变得如此可怕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柏恩专门研究流沙,他认为,流沙原理上是被渗入了水的沙子,由于沙粒间的摩擦力减小,形成半液态、难以承重的沙水混合物,所以人一陷进去,越挣扎就越快下陷。

  虽然本文中的这些大豆并没有泡在水里,但消防人员分析,因为筒仓从底部的机械口出豆,使筒中心位置的大豆格外松软,形成漏斗形,人陷进中心位置后,下半身往下陷,高处的大豆又往下滑。人一挣扎,刚形成的空隙很快又被大豆塞满,越挤越实。在这种情况下,陷进大豆的人就像陷进了流沙。

  柏恩研究认为,陷入流沙的人因为承受了沙子的巨大压力,很难使出力来。如果以每秒一厘米的速度,从流沙中拖出受困者的一只脚就需要约10万牛顿的力,大约和举起一部中型汽车要用的力量相等。

  柏恩指出,逃脱流沙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渗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尽量分开,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才会越大。这一切都需要受困者有足够的耐心,动作要足够轻缓,才能慢慢脱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