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长女的“文化苦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13:58 《环球人物》杂志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 畅

  天真烂漫时,她聆听着一位将军的进击号令;两鬓染霜后,她踏上了中国文化的寻根之旅。

  2月22日下午1点,钓鱼台国宾馆。一位气质高雅、谈吐不凡的女士,站在“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成立大会”的主席台上。

  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会长;另一个,是耿飚的长女——耿莹。

  大屏幕正播放中国即将消逝的文化遗产。耿莹很激动,“为了这一天,我足足准备了4年!父辈们靠两条腿走出来的江山,我们该怎样保护?”她几次哽咽,流下泪水。台下,薄一波的女儿薄熙莹,李富春的独生女李特特,陶铸的女儿陶斯亮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鸦雀无声。

  在老一代革命家里,耿莹的父亲耿飚也许不是特别显眼。建国前,他的最高职务是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然而,当看到70岁高龄,还在为中华文化奋力拼搏“准备大干一场”的耿莹时,你就会了解耿家人的性格,理解耿家人的传奇。

  父亲给毛主席送老虎

  耿飚在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传奇,让女儿耿莹一辈子都感到自豪。

  1969年,耿飚作为党的“九大”后派出的第一位大使,来到阿尔巴尼亚。毛主席临行前叮嘱他,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我们要加强和发展中阿友好关系。

  “肩负‘联谊’重任的父亲,却看到这样的实况:当我国连黑白电视机都少得可怜的时候,阿方向我国提出,援助他们每个农业社都有电视;当我国动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外汇,为阿方进口棉花、织成布、做出成衣时,他们反过来要卖给我们从中赚钱。父亲还亲眼看到:我国援助的化肥被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从1954年以来,我国给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军事援助,高达90亿元人民币。当时,阿尔巴尼亚总人口才300万,人均接受中国援助3000元,而同期中国农民一年的收入,最多也就几十元。”

  该不该勒紧中国人裤腰带,去援助阿尔巴尼亚?耿飚大胆提出了调整援阿方略的建议。“当父亲回国述职时,李先念风趣地对他说,你胆子真不小,敢说阿尔巴尼亚的‘坏话’!你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意见的人。后来,中央肯定了父亲的建议。”

  耿莹说,这仅是父亲性格的一个侧面。“其实我父亲是个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曾有一位北大学者说:“耿飚是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的人物。放到古代,就是赵子龙、秦叔宝。”

  耿飚生于湖南醴陵县一个贫困家庭,从小读过私塾,背过诗文。他的传奇家世,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耿飚的曾祖父是靠苦读起家的举人,祖父是个游方郎中。至于耿飚的父亲,则闯荡江湖,混到抚台的亲兵营里学了9年武功,后来差点被选入皇宫。因为使过皇上赐予的虎头双钩,有“双钩大侠”的美称。后来,耿飚的父亲回乡打工,先后学过木匠、铁匠、瓦匠和医术,后来又跟株萍铁路的德国工程师学会了看图纸。

  1909年,耿飚出生,自小从父亲那里学会了南拳、气功、单刀、点穴等很多本事。他7岁随父母逃荒到湘南常宁县水口山,13岁到铅锌矿当童工。一般童工都瘦弱不堪,身体佝偻。而耿飚却身体健壮,上楼梯都是用脚尖一次跳四五级。耿飚在革命战争中,经常徒手杀敌,以一当十。耿飚1925年入团,1928年入党,是井冈山红军的骨干之一。

  回忆父亲,耿莹喜欢把苦难的往事当笑话讲,“因为都是过往了。”

  1940年,陕甘宁边区正兴起“大生产运动”,耿飚率部队来到一处偏远山地,屯田开荒。当时最棘手的是深山丛林里野兽众多,不仅糟蹋庄稼,还伤害人畜。“父亲组织部队打猎,一个月下来,打了四只老虎、七八只豹子、上百条狼和狐狸以及上千只野兔。他们把兽皮剥下来,去城里卖钱。父亲还第一次吃了老虎肉,味道和牛肉差不多。他将一只虎送到延安,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毛主席童心大起,‘引诱’朱总司令说,‘你能不能一个人把它举起来?’朱总司令还真试了试,然后说,‘不行’⋯⋯”耿莹边说边笑得前仰后合。

  “父亲英勇善战。长征时湘江之战,他的一个团阻击了敌人整整15个团!这在战争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父亲足智多谋,在当年北平和平解放谈判的过程中,做地下工作也是一把好手。”一次,耿飚发现有个经常跟踪他的特务,几天没露面,一打听原来是生病了。耿飚就买了药去看他。特务被感化了:“我这工作不是人干的。病了没人管我,反倒是你们共产党来照顾我。”

  在长征途中,耿飚居然每天写日记。“父亲有一架相机,拍了不少照片。斯诺对长征的了解和描写,很多得力于父亲的日记。《西行漫记》里的照片,有的还是父亲的作品。”

  地质专业的医生

  耿莹从会说话起,嘴上就常挂着“爸爸”二字。“妈妈形容我是‘丑长大’,而爸爸却庆幸我‘很会长’。”

  耿莹儿时的摇篮,便是父亲的马兜子。她不满一岁就跟着父亲南征北战。“每打完一仗,父亲的习惯动作就是摸摸马兜,知道我安然,便继续前行。”耿莹还曾被打仗太投入的战士落在了战场,险些丧命。“直到上世纪90年代父亲住在医院的最后时刻,他才流泪告诉我这段经历。”

  “还有一次父亲打仗,警卫员把我放在战壕里,忘了带走。”跑出两里地后,耿飚发现女儿不在,但默不作声。“在父亲看来,战士比女儿更宝贵,回去很可能遭遇敌人,他不能牺牲了女儿,再搭上一个战士。”如果不是马夫坚持回去救耿莹,她也许就夭折了。

  在甘肃庆阳,耿飚忙于打仗,将女儿送到老乡家代养。在看望女儿的过程中,耿飚与老乡的独生女赵兰香恋爱、结婚。因此,耿莹笑称自己是父母的牵线人。

  至于生母和父亲的姻缘,耿莹不得而知。她只听说自己刚出生三天,便被生母送了人,等父亲找到她时,她正被藏在麦垛子里,满身天花。“长大后,爸爸常盯着我笑,他庆幸女儿露出来的地方没留印儿,不用担心嫁不了人。”

  在耿莹的记忆中,她上过无数个一年级。“父亲走到哪里,我就上到哪里,直到1950年父亲调到北京,脱下军装干外交,我才安定下来。”

  耿莹从小就很有主见,思想超前,喜欢为自己“设计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初,从地质学院中专毕业的耿莹,被分到北京地质队,爬了十年山,找了十年矿。“文革”后,她被调进北京制药厂,成为车间工人。37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耿莹整整拿了17年。由于经济困难,耿莹的大女儿,一直由耿飚夫妇帮助抚养。

  从小就骨气硬的耿莹,遇到困难不愿意、也不肯求助父亲。为此,她失去了婚姻。“我一生最失败的就是婚姻。丈夫提出离婚时,小女儿才9岁。别人以为是我看不上农民出身的丈夫了,其实不是。我们是地质学校的同学,他不了解为什么沾不到我家庭的半点光,还要处处受限制。”丈夫首先提出离婚,丢下两个女儿后再也没回来。此后,耿莹再未结婚。

  一天,她得到消息,厂里要成立肿瘤研究所。“我特别想去,但厂长和书记不认识我,怎么调去?”耿莹开始策划起来:“那时候厂里有篮球队,领导经常去看比赛。谁也不知道1958年国家培养的5000名运动员中,我就是其中之一。篮球、短跑我都是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耿莹“设想”:有一天,领导来看打球,如果老天帮忙,让她捡到球并漂亮地传给领导,就能引起领导注意。

  就这样,每个早班下班后,耿莹都赖在篮球场,等待着“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耿莹“设想”的情景果真发生了:“我一个漂亮的三步跑,领导愣住了,问我是谁,哪个车间的,愿不愿意到篮球队。我满口犹豫,还欲擒故纵地提出‘除非当队长’。”就这样,耿莹当上了篮球队长,还如愿进了研究所。

  搞地质的如何做医生?这在耿莹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她有一点很像父亲,学习能力超强。据说,1935年红军强渡乌江,耿飚靠着以前做矿工懂得的一点机械原理,硬是啃下了一本《工程学》,36小时建成了横跨乌江的浮桥。后来成为军中少有的架桥专家。

  凭借勤奋,耿莹硬是钻进了医学圈。“晚上回家哄孩子睡了,就啃书本,做试验。”虽然“连瘤子都没见过”,但耿莹最终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研究人员。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