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喜欢作秀已成部分地方官员顽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03:55 南方都市报
俞可平:喜欢作秀已成部分地方官员顽疾
俞可平

  俞可平

  浙江诸暨人,1959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政史专业,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1985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毕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并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课题总负责人。

  至今已出版的著作包括《增量民主与善治》、《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政治与政治学》、《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民主与陀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研究报告》等。

  此外,曾撰文《民主是个好东西》,引起广泛反响。

  本报讯 “政府创新不能搞政绩工程,切勿搞政治秀。”昨天,俞可平在首部中国政府创新蓝皮书《和谐社会与政府创新》的发布会上强调,要善于总结各级政府的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府创新动力问题。

  地方政府创新空间很大

  现在,有很多地方政府抱怨,说政府创新是中央的事,我们地方怎么能改革?俞可平说,“这是一个误解。”地方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另一方面,中央的制度政策给地方留了很大的制度空间。地方完全可以按照中央的精神,从各地实际出发,大胆进行创新实验。其实,这一年来中央推广的许多制度最初都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产物,像政府采购、行政审批、党支部书记的选举等。

  政府创新需有整体战略

  俞可平认为,政府创新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

  另外,政府创新需要有整体战略和长远战略,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政府创新方面做出一个不恰当的举措,或者是一些不恰当的制度规定,它的影响就会非常长远。如果政府创新制度有错误,它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很多代价不能够用经济成本来计算。

  改革创新应有制度保障

  俞可平指出,政府的改革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否则许多大胆的举措就会因为没有制度保障而无法推出。在这里,要正确处理法律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法律的合法性,就是符合法律条文的规定。政治的合法性,就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认可。法律的合法性最终要符合政治的合法性,要进行修改相关的法律条文,鼓励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创新行为。“我说过,不进行制度性改革,不从制度上保证政府的创新,甚至一些成熟的政治改革也会停步不前。”

  他强调,要善于总结各级政府的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成熟的改革创新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府创新动力问题。

  喜欢作秀成为部分官员顽疾

  俞可平说,政府创新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能简单地学别人的经验。就国内来说,各地的情况非常不同,尤其在县乡两级地方政府,一定要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现状、公民素质、干部素质,干部群众的实际要求和宏观社会政治环境的具体条件,既积极主动,又实事求是地进行政府改革创新。

  他提醒,政府创新不能搞政绩工程,切勿搞政治秀。现在,喜欢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喜欢作秀已经成为地方党政干部的顽疾,改不掉的毛病。政府创新如果也搞成形象工程,就不是简单的劳民伤财,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政府创新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少说多做,重在落到实处,重在人民群众的满意。

  三大领域改革将会有突破

  有记者问,结合四届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奖的实践,哪些领域最有可能出现您刚才谈到的突破性的改革举措?俞可平说,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我觉得这三大类都会有突破。他举例说,比如政治改革,这次中央特别强调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就可以有一些突破。像乡镇领导产生方式,如果能用公推公选,在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就会有新突破。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