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口"护花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07:02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章微

  本报讯 捕食螨从袋里爬出来,循着害螨“红蜘蛛”的气味,准确搜寻其位置,然后把其按在脚下,一口一口地吞食掉。这是发生在全国数万亩农田中的一幕幕。更神奇的是,当“红蜘蛛”完全消灭后,捕食螨便开始自相残杀直至消失。

  鲜为人知的是,这项“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技术来自福建省农科院的一名研究员,她叫张艳璇。近日,张艳璇驯化的6000万只捕食螨,分四个批次出口到荷兰,捕食花卉上的“红蜘蛛”。这也是我国首次出口天敌类产品。

  捕食螨能吃“红蜘蛛”

  张艳璇昨日介绍,螨虫分益螨和害螨。其中,叶螨类螨虫又是危害最大的害螨之一。叶螨会吐出红丝包裹身体,俗称“红蜘蛛”。它会吸食棉花、柑橘、毛竹、花卉、茶树的枝叶等。为对付“红蜘蛛”,农民只能喷农药,而且还很难将其全部杀死。

  上世纪90年代,张艳璇就琢磨,怎么利用生物方法来防治“红蜘蛛”。1997年,她通过大学老师牵线,从英国引进益螨优良品种———胡瓜钝绥螨,进行研究和驯化。这种螨是“红蜘蛛”的天敌。4年后,她驯化出捕食螨。

  张艳璇说,将装有捕食螨的袋子挂在植物枝条上,捕食螨的“鼻子”特灵,一闻到“红蜘蛛”的气味,就会从袋中爬出,找到“红蜘蛛”藏身之处。捕食螨能用像剪子一样的双脚,把“红蜘蛛”身上的网一层一层撕断,将其吞入口中。一棵树挂上一袋捕食螨,能有效防治一年的“红蜘蛛”。

  捕食螨会不会形成新的生物威胁?张艳璇说,不会。因为捕食螨吃完“红蜘蛛”后,就会互相吃自己的同类,直至灭亡。

  刚开始白送 农民还不敢用

  2001年,张艳璇推广捕食螨的时候,她白送给农民,农民都不敢用。一开始,福州近郊的一处柑橘园的农民原本答应张艳璇,免费接受她的试验,让她把捕食螨袋子挂在柑橘树上。隔日,张艳璇却发现树枝上的捕食螨全不见了。原来,农民害怕万一不管用,岂不是又放了另外一种“害虫”进园。

  龙岩漳平市一名种橘子的农民在买捕食螨时,还要求张艳璇签下赔偿合同。要是试验不成功,赔偿18万元。结果试验很成功。

  去年获得神农奖

  

  去年,张艳璇这项“以螨治螨”的技术获得我国农业科技奖最高奖———神农奖的二等奖。如今,张艳璇的捕食螨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共用于287万亩次的农林作物,减少了3200多吨农药的使用。而且,捕食螨还出口到荷兰,用于一家花卉公司的生物防治。

  不过,让张艳璇忧心的是,“福建制造”的捕食螨在福建推广得不尽如人意。去年张艳璇的262万多袋捕食螨的订单中,我省只使用了14万袋,而四川、广东、湖北、新疆等省区都在40万袋以上。

  据统计,我省柑橘面积250万亩、茶叶200万亩、蔬菜650万亩,全年发生柑橘害螨200万亩、茶叶害螨100万亩、蔬菜害螨220万亩,需要防治面积共500多万亩,按每亩平均1公斤来算,年需使用农药5000多吨。张艳璇说,要是使用生物防治,该省多少农药啊。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