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得一颗心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07:0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为了三十九年前的一个选择,他一头扎进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永济农村;当年的卫校同学个个都在城里安家落户,而他还是一个乡村郎中——

  一个外乡人,却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永济农村扎下了根;一个卫校的优秀毕业生,却心甘情愿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如今39年过去了,当年23岁的年轻小伙变成了62岁的白发老者。他奉献了青春和财富,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他,就是永济市虞乡镇雷家庄村村医曹增瑞。

  上山下乡来到雷家庄村

  1969年,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峰时期。刚刚从太原卫校医士专业毕业的校团委委员、班团支部书记曹增瑞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留校任教的好意,说服了远在大同市山阴县(今朔州市山阴县)的父母,只身一人来到永济县清华乡(今永济市虞乡镇)雷家庄村落户。那年,他23岁。

  来到村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村保健站,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当时,村里条件非常艰苦,别说建保健站搞合作医疗,就是睡觉都没有个正经地方。

  当时的合作医疗全靠村民集资,所以保健站的药品供应是个令他头疼的问题。有人说中条山上有药,可是都在后山,曹增瑞没有犹豫,第二天就带领各队的卫生员上山了。在卫校的时候他只见过中药成品,并没有见过中药苗长啥样,到山上空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第三天,他购买了一本药材书,和卫生员一起在杂草丛中拿着书一个个地比对。饿了啃几口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为了寻药,大家在荆棘丛中钻来穿去,衣服划破了,身上也划出一道道血口子,每天到满天繁星才能赶回村里。队员们撑不住都回家休息了,可在曹增瑞身旁,还有好多群众等着他看病呢。

  光接生就接过两代人

  过去,农村妇女生孩子全是土法接生,产妇因为难产而死亡的事时有发生,婴儿出生后不久夭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曹增瑞来后,开始推广新式接生法,一个20岁出头的毛小伙就这样成了全村的“接生婆”。从1969年到2002年,他接生了村里95%以上的孩子,几乎两代人,从来没有发生一起事故。

  村里有一对夫妇,结婚多年没有生育。有一年忽然怀上了孩子,夫妻俩高兴得早早就给曹增瑞打了招呼。但是曹增瑞知道,高龄产妇生孩子是很危险的。一天夜里零点左右,他正要睡觉,这位产妇临盆了。

  果然是难产!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整整三个小时过去了,胎儿的头才露出一点点,但此时产妇已经筋疲力尽,一屋子亲戚朋友都把目光集中在曹增瑞身上。他让产妇好好休息一下,不要太紧张,并再次注射催产素。孩子终于生下来了,但因为产程过长,婴儿已经窒息。他顾不得胎儿满身胎脂,赶忙嘴对嘴吸出堵在婴儿气管里的异物。十分钟后,孩子终于哭出了第一声。孩子的父亲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曹医生,没有你就没有我女儿。你费心了!快喝点水吧!”

  一笔账欠在心里18年

  曹增瑞行医治病,从来不收诊断费。患者要是不问,他连药钱也不会说。村民张明星说,这么多年了,没有见过曹医生向谁催过账,你有钱了,就给人家,没有就欠着。“村里老老少少,不管穷的富的,当官的为民的,谁到他跟前都能看起病!”

  村民张随定提起曹医生就有一肚子话要说。那些年,他妻子常年有病。两个孩子一个上学花钱,一个娶媳妇要钱。曹医生给他妻子治了五六年病,没有收过一分钱。“1994年的账,我2005年才还清,总共1700元!哪个医生肯欠给你10年?恐怕没有吧!”张随定说。曹增瑞看病不收账并不是因为他有钱,他也是穷得叮当响。家中的三间房子还是1983年老丈人出钱给盖的,如今已经破破烂烂。平时做饭别说电磁炉、煤气灶,就是蜂窝煤炉他也舍不得用,一个破脸盆上糊点泥巴和砖头就是他的灶具,做起饭来烟熏火燎。每次去运城进药,一来回七八十公里的路程他硬是坚持骑自行车往返,舍不得坐公共汽车。

  在曹增瑞家里,记者见到了他的记账单。1寸来宽、2寸来长的卡片摞起来有两三本字典那么厚,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人名和看病日期。还有一摞已经发黄的白纸,用夹子夹在一起。曹增瑞说:“这些账目中最早的一户是1990年欠的,最大的一户欠了3000元,总共算下来少说也有3万多元。”“那你平时进药资金不够怎么办?”“经常去银行贷款,现在还有5000多元贷款没有还。”

  白天晚上随叫随到

  张火路是村里的文化人。今年正月十五,他为曹增瑞写了一段顺口溜:老婆今年七十三,血压心脏病常犯;犯病总在大半夜,把人急得团团转。4542(指曹增瑞家电话后4位)打过去,老曹转眼到面前。先量血压再诊断,眼睛舌苔都要看。该输液时就输液,对症下药真安全。几时叫来几时到,从没见他不耐烦。尤其数九寒冬天,半夜起床不简单……

  前些年,火路不在村里住,妻子一犯病就得打电话找出租车,让人家帮忙给送到永济。“车费就得50元,会诊一下又得二三百。医院不敢多住,稍微好点就赶紧回,到家没两天,病又犯了”火路说,“光那一冬天就到永济市跑了五六回,钱也花了好几千。”今年回到村后,曹增瑞找到他说,“你以后不用去县城了,我给她输液扎针。不管几点,犯病时给我打电话就行”。

  村民张九德永远也忘不了曹增瑞对他全家的救命之恩。1989年农历腊月二十九凌晨四时,他从睡梦中醒来,觉得自己浑身绵软,头重脚轻。摇摇身边的妻子,妻子毫无反应。再喊睡在炕头的两个孩子,孩子连吭也不吭一声。“不好,全家煤气中毒了!”九德忙从炕上滚下来艰难地打开门,爬着往曹医生家里赶,他隔着窗户大喊救命。曹增瑞听见后,赶忙披衣下床来到外面,对九德说:“你在后面慢慢爬,我先去救你家里人!”

  “没有曹医生,就没有我家老二!”1990年,村民张培红二儿子在临晋炸麻花。一天,由于操作不慎碰翻了油锅,店里起了大火。二儿子被烧得遍体是伤。回到家后,曹医生给他儿子打针输液。由于缺少医疗设备,曹医生又提着输液瓶陪着张培红到永济、到运城。“当时正是寒冬腊月,老曹整整陪了我们十几天!”

  曹增瑞的妻子说,别人开诊所是坐在家里等病人上门挂号求诊,他开诊所是自己上门为别人送诊。本村的不说,外村的来找他,骑上自行车就去了。去年,山上一对夫妇双双病倒在床,他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晚上很晚才回来,整整给人家看了两个月。“本来以为嫁个医生享清福,谁知道嫁给他我每年要多纳五六双鞋!”

  在曹增瑞家里,有个香烟盒的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民的姓名和电话。“我们全村185户人家,有电话的都写在这里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全社说,“谁家哪口人肯犯什么病,他心里一清二楚。只要一接电话,他就知道该带什么药!”

  等我不能动弹了,就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1973年,当时的永济县人事局领导找到曹增瑞,希望他去县里主持共青团工作。曹增瑞犹豫了,“到县里工作肯定比农村好,可是我一走村民怎么办?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保健站不就完了吗!”正在这时,老党支书张增胜带着村民代表闻讯赶来了,大家一致希望曹医生能留下来。张增胜握着曹增瑞的手说:“雷家庄的群众离不开你啊!”

  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开始忙着找挣钱门路。曹增瑞的老同学也劝他一起回太原或者大同开公司做生意,一位同学还给他寄来一万元让他办公司,他却把这一万元赞助金全部买了药。

  有一年,不知谁说曹增瑞要搬回老家。第二天一大早,上百号村民自发地集合在村中央,大家说,只要曹医生能留下来,村民们做什么都愿意!曹增瑞动情地说,“大家放心吧,我不走,一辈子也不走的!”

  曹增瑞的女儿和儿子长大后都在老家那边找到了工作。1998年,他去看望儿女。老家的弟弟、妹妹以及他的儿子、女儿一起劝说他回去。曹增瑞的表弟甚至在山阴县城租下三间门面房,说“只要你回来,在这开诊所我保证你一年至少挣六七万”!但他还是拒绝了,他说,“我丢不下这里的群众。自己赚钱少,可是群众看病方便了,我觉得这比什么都满足!”

  “听说你的妻子年前也回那边工作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和他们团聚?”

  “等我老了,不能动弹了,我想就可以回去和他们团聚了!”

  本报记者 李为民 本报通讯员 董应赞 张宏展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