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机构改革面临内外部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0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改革之坎:“人事”、“财政”

  成都的机构改革,除了外部,还有内部压力。

  “一碰到过筋过脉的事情,我们就只能绕过去了,因为这牵扯到太多的部门利益。”李声宙说。

  “筋”和“脉”指的就是“人事”和“财政”,据李声宙说,这是成都所谓“大部制”实践中最难的部分。

  “职能整合的面越广,所触及的部门利益越多,受到的干扰就越大。一些部门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不愿交出管钱、管审批的权限。”李声宙说。

  部门整合,职能合并,相同的两三个部门合到一起,中层干部必然多出来,而干部的调整和精简,也涉及许多人的根本利益。

  成都市的做法是:把职能整合作为核心,将部门先合进来、工作开展起来。富余人员也没有简单地进行分流,而是人随职能走,在不突破编制的前提下,通过考核逐步消化;处级干部按照核定的职数,通过考核竞争上岗;局级干部年龄大的保留待遇退居二线,或调整充实到其它部门,纳入调整和分流的1100多人实现了平稳过渡。

  “成都市农委由原来的农工委、农牧局、农机局合并而来,2005年,把供销社也合进来,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农委现在的主任,原来就是从农工委平调过来,但是合并之后的农委,一下子多出来四个副职,没有地方安排,这就成了一任四副。这种情况在其他的机构合并过程中非常的普遍,严格地说,中国的《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中这是不允许的。但是我们只能是逐步消化,这是国情。”李声宙说。

  《组织法》规定中第六十五条这样说:各厅、局、委员会、科分别设厅长、局长、主任、科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职。办公厅、办公室设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主任。

  内部约束机制出台

  “大部门体制并不是单纯的机构合并。大部门体制改革除涉及职能整合与机构合并外,还涉及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涉及到政府部门的组织形式、协调机制、领导层级、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复杂问题。因而,大部门体制改革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配套改革。”学者李军鹏对大部门体制下的诸多问题曾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政府部门常被人诟病的缺位、错位事实上都是职能转变不到位所致,但是要搞配套改革,除了政府部门的自身努力,还有赖于社会中介机构的发育完善和健全。”李声宙说。

  而成都的现实是,中介组织不诚信、不规范,为了自身利益为企业代办很多手续,造成很多问题。据成都市工商局的调查数据显示,60%的中介组织都在做帮助企业进行抽逃资金的工作。

  “回顾成都过去的几次较大较成功的机构撤并,每一次都要动人,我们的做法是非常的谨慎,成熟一个,推进一个,选择试点的部门也都是公务员分流相对比较容易的部门,比如,农、林、水务、交通,这些部门改革的成本都更低一些。”李声宙说。

  动了人,形成了大部门,按照大部制的定义,就是要在部门内部之间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但是这就更难了,坦白地说,在我们过往的改革中,还无法触及这一块,所谓的监督机制,目前尚很难形成。原因还是因为部门利益,一句话,领导们不想被约束。”李声宙笑着说。

  “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在决策上,走专家咨询论证、群众参与、集体决定的路子,重大事项要听取多方意见,集体研究决定。”刑毅透露,行政首长问责制也开始实施,由监察部门来监督执行。今年,成都市就问责了22名官员,对于不作为或违反相关法律的要做出处罚。

  “这样做了之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05年前,我们试点并联审批,行政效率因此而提高50%以上。”刑毅说。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