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之争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18:12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潘振华 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主席孙淑义在政协全体大会上提到,山东正在济宁新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他建议,要加快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根据山东省之前发布的消息,该项目计划修建的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将至少需要投资300亿人民币。此一动议立刻遭到了115名委员的联名炮轰。众人疑惑的是,这会不会是一项打着“文化”的幌子为地方谋求利益的行为呢? 文化迁都为北京分忧 “济水之源,愚公故里,盛世欣逢,物阜民丰。市委政府应天时、顺民意,承历史文化之厚重;兴伟业、聚民智,铸旷世工程文化城。……愚公子孙共享文化之甘果,济源人民同沐文明之新风!祈愿济源和谐福祉永葆,祝福中华国运昌盛嘉祥!”记者在阅览山东某网站时曾看到这样一首歌颂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文化城赋》,此文言中之意,大有文化城一建,中华文明将永世不朽之感。 而复旦大学《中华文化标志城战略规划》课题组的首席专家葛剑雄教授认为,(曲阜)中华文化标志城可作为我国的文化副都,承担部分中华文化家园的功能,将部分本应建在首都的设施建在此城,为举办本应在首都举办的国家级典礼和全国性活动提供场所。 此前,不少人认为北京不堪人力、金融等方面重负,应把首都南迁,在南方选择一个中等城市,作为单纯的政治中心,如美国以华盛顿为首都。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迁都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又有人提出将北京分流,将北方的金融、经济中心迁到天津等北京周围城市,如北京的很多制造业正向这些地方搬迁。 济宁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地位毋庸质疑。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世界文化地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若要将京都文化分流,济宁似乎是一个能让人满意的地方。可惜,迁都只是一个遐想,即便是“文化副都”也是山东自封的,并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而在中国,除了齐鲁文化外,还有著名的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等等。文化城也建了不少,以“国酒”茅台享誉中外的酒镇茅台就曾建有茅台酒文化城;临泉城西,建设的姜子牙文化城也包含了姜子牙纪念馆、太公祠、太公度假村、铁索大桥等;在湖南怀化,中国侗文化城也是民族景观突出…… 但是这次的手笔是上面几个文化城所望尘莫及的,不要说69位院士的联合倡议,仅仅以其庞大的资金,就足够造几百个类似建筑了。很多新闻报道中都认为,中华文化标志城构想中的建筑与深圳的“世界之窗”、“中华民俗园”极为类似。如果真是这样倒也无妨,在北方多一个中华民俗园也就多了一个旅游胜地,或许还可以向横店圆明园那样做为影视基地。可是济宁的雄心似乎不止于此,报道说,至于建设周期,许嘉璐表示:“工期先不定,以质量为准。”而标志城济宁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高述群认为,这将是一个“百年工程”。 300亿或者更多? 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群众也将评论的焦点放到了资金上。300亿不是个小数目,据统计,2007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高达5.1万亿。数字是够“天文”的了。可是,真正投入到文化事业的钱,却是少得可怜。2001—2006年全国文化事业的总投入是654亿。而如果“标志城”开建,则等于一下用掉了六年全国文化总投入的一半,这一庞大数字令外界为之侧目。 而孙淑义在发言中建议,国家对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基金”,纳入国家预算。 网上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你要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是吗?那么好吧,请别打国家财政的主意,因为国家的钱包不是你山东人的钱包。” 也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拿这笔钱去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去发展基层的教育呢?” 网友“xu_cheng765s”在看到这则消息后在论坛上留言:“举一地之才而兴天下,幸也;聚天下之财以济一地,私也!” 当初开展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国家发改委也只拨付了2.61亿元。现如今,济宁一开口就要300亿,且不管这 300亿元能让多少贫困家庭走出贫穷,能让多少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堂,能让多少公共设施得到改善,单是中国有那么多的 “先圣”,要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打着漂亮的旗号来向国家要钱,这个要300亿,那个要300亿,国家该怎么处理? 3月18日,在公众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山东省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再度发表声明,就外界关心的项目费用问题表示:“所谓‘300亿’仅仅是个别专家的个人意见,不代表主办方的意见,更不能成为投资立论的依据。” 这个“个别专家”并非“陌生人”,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3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许嘉璐说“300亿”是2004年预算得出的数目。他同时认为那次预算并不科学,因为当时和现在的物价指数都不一样,“300亿不够”。 自此,山东省内媒体再未涉及这一话题。然而各方舆论就此进行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山东方面的沉默而平息。 “文化标志城肯定要建” 在文化标志城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华文化标志城是本世纪初各民主党派领导、69位院士和社会各界联合发起的一项旨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文化建设工程。其核心目的是针对台湾“文化本土化”和“去中国化”,以及海外华裔子孙淡漠中华文化血缘亲情关系的严酷现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呵护、延续、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加强文化认同,增进中华民族血缘纽带关系,从而起到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济宁市市长张振川3月11日回答记者的提问时称,中华文化的主流是汉文化,汉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济宁,因此“建设地是比较明确的”。针对108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这位张市长表示: “允许有争论,但是标志城肯定要建”。 张振川说这个文化标志城最早是济宁提出来的,已经七八年了,有69个院士的签名支持,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张振川介绍,曲阜档案馆有10万件孔子文物,没有地方放。全世界已经有200所孔子学院了,“为什么不能搞一个孔子研究院,搞一个孔子博物馆?”此话一出,让人不禁疑问,中华文化难道仅仅是孔子的儒家文化么? 在这场争论中,济宁市市长张振川和孙淑义均提到,这一工程有69名院士签名支持。那么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许多签了名的院士都表示:在200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院士大会,晚上部分院士被邀请参加座谈。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来了一个人,向院士们介绍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当时说要建“华夏文化标志城”,希望院士们有所反应。会上发了一个倡议书,希望有一个中华文化交流的项目,增加凝聚力,宣传爱国主义。中科院的四十多位院士都在上面签了名。 后来,组织者把倡议书拿到中国工程院,又有20位工程院院士签了名,一共是69人。很多人回想起来都似乎只记得当时有人送给了他们一本《论语》,关于是否签了名印象模糊,而对于那个文化项目的具体内容,记得的人就更少了。 同时,在这部分院士知道目前的情况后,有的干脆改口不赞成这样弄。情况似乎又扑朔迷离起来。 那么,山东和济宁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真正出发点是什么?他有能力承担他所宣传的重任吗? “要使标志城规划建设的过程成为全民参与讨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成为扩大齐鲁优秀文化影响力和提高山东在海内外知名度的过程,成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山东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对此,有人评论道:“这考虑到的好象只是当地的知名度,提高的也是山东省的文化软实力。这就是当地政府的出发点吗?看来,这一工程似乎该叫“齐鲁文化标志城”比较妥帖吧!” 在3月1日的发布会上,许嘉璐认为,联系这一切的纽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而精神需要用物来体现,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神庙。 还好,现在“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筹建还在初始阶段,大家有了那么多的意见后,也还来得及认认真真论证一番,如果仅仅是类似圆明园这样的大型商业项目,还是早点调停得好。千万不要象河南郑州新郑市的“华夏第一祖龙”项目,工程搞了一截就被政府责令停工,几千万的学费白白打了水漂。 而不管外界对这一项目争议有多大,在济宁当地,则似乎对这一事已经胸有成竹,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也按以下两步有条不紊地实施着。 第一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古建筑、古遗址的文物本体维修、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济宁市及所辖的曲阜市和邹城市,遍布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底蕴最为密集的区域,许多古建筑、古遗迹早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山东和济宁市做好九龙山山体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开展“中华文化标志城”主建区的规划创意征集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步,在完成主建区的规划创意征集和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待相关条件具备后适时启动项目建设。 这一工程对当地的居民影响有多大呢? 位于曲阜、邹城之间的九龙山被选为文化标志城的地址,从著名的曲阜孔庙沿着104国道向南10多公里,就能看到一群光秃秃的小山,零星有几棵树,别无其他景色。山脚下的武家村是直接受此次文化标志城建设影响的村落,村民们早在几年前就得知了要在这里建造文化标志城的消息。在今年3月12日,这里刚刚举办了“情系文化标志城、绿化美化九龙山” 大型主题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龙脊山下种下了一些树木。如果工程启动,武家村将全部搬迁,这就是老百姓们口中的“开发九龙山”,村民们心里还是挺乐呵的,甚至有部分村民已经在担心搬迁款能否得到落实。 有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曲阜这样重要的文化名城斥巨资大兴土木,应该提交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讨论,仅仅在当地的人大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位于当地的孔子故里,已经是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根本无权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址进行处置。而孔子生前就是一个非常俭朴的人,主张宁俭勿奢。他曾说过,“奢而不孙(逊) ,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假若孔圣地下有知,听说有人要以他的名义花三百个亿建一个豪华的新城不知他将作何感想? 中华文化拿什么来作标志? 要建造的这座城以“中华文化标志为名”,那么中华文化的标志是什么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说:“天安门前的华表算不算标志?故宫皇城算不算标志?……这些都可以算。你现在打出来一个‘中华文化标志城’,到底要做什么东西?”他认为,试图人为地打造一个所谓的标志城,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绝对不可能,也没意义,“无非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个地方去”。 郝时远也注意到一些不正常现象。他发现一些有关“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宣传,开始利用这个名义,“把文化资源都要拉到那个地方去”,宣称中国文化的根、肾和神都在那里。“这个炒作我就觉得过分了,它没有学术支撑。”郝时远说,如果谈文化古都的话,北京、洛阳、西安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称都,而且的确是历史上的都城,“山东之地无非是东夷之地”。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作为项目组的负责人,面对这样一个“命题作文”,他提出了“文化副都”的概念,他还建议在文化标志城里建造一个国家纪念堂来纪念56个民族所有值得纪念的列祖列宗。人们去某位名人的故居,最喜欢的是感受些当年先贤是如何过生活的,如果将这些先贤们集中到一起,能有多少特色?能有多少文化气息?能够有多少标志性的东西?很难说。 看到“文化副都”这个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说,“大家反映最强烈的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山东方面也非常强调它的规模,在预算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资金的投入。”她感到奇怪:他们竟以巨大投入来证明这个东西的价值,“我觉得这恐怕是最令民众感到震惊的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标志城整体创意课题组”首席专家张立文认为,“和合”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内在精神标志,标志城应通过树立和体现这一核心文化精髓,展示中华民族追求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志向。因此,标志城应该首先建成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典范区,使周礼尽在鲁国的古风具有更深远的寓意;应该为建构一个和谐、安宁、幸福的人类社会而贡献出独有的价值示范效用;应该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动力。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认为,标志城应该是集中展示、从而使人们了解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生动博物馆性质。这一博物馆性质的建筑群落,应该是历史上各主要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的集合体,按历史顺序展开,让建筑来讲解历史,人们身临其境即可受到历史时空的感染。 将一众博物馆联合建造,这倒是一大“创意”,而以这一众的博物馆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标志,会不会过于牵强? “‘中华文化标志城’是一项系统的、需要分期建设实施的工程项目,山东省应该严格遵循中央的精神和国家发改委的意见,量力而行,稳妥有序的推进项目,不要去盲目拔高,炒作概念,制造争议。”这位专家指出,“通过这项工程增强民族文化的凝集力,带动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这才是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肩负的重要使命。”仅靠一些博物馆就有这样的效果?那现在全国各地、各类博物馆已多如牛毛,为何不见有多少所谓的文化复兴的迹象? 有关专家认为,保留原貌其实是对文化和历史遗址最好的保护,而所谓的建造出一个文化圣地,近乎天方夜谈。近两年来,各地政府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本身并不是件坏事。但若这种风气蔓延开来,违背了维护文化传统的初衷,净搞些形象工程,则似乎惹人疑惑。许多地方的政府斥巨资祭奠历史上的名人,从黄帝、炎帝、伏羲,到孔、孟、老子甚至孔明等等,以发扬文化传统的名义造出许多庙宇、塑像等假古董,甚至不惜拆迁众多民居,扩建杜甫故居这类原物在历史中早就消亡的遗址,殊不知,他们的这些行为,正是对文化和历史遗址进行了破坏。中华文化标志城若是动工,则需在这些方面思之再三。 同时,也有人提出,“文化标志城”该建。这个项目谁来建、在哪建、如何建、建成什么规模或形式等,是更值得讨论的话题。只是这些话题显然不适合由济宁或山东政府来主持讨论,既然冠以中华之名,就要由一个能够被中华众人认同的机构来倡导。其实,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凝聚、振兴民族精神,这确实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心愿。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不能允许这个命题被扭曲、被滥用、被利用。正是因为如此,与此有关的事项必须尊重广大民众的意愿,必须公开、透明地讨论,必须理性、平等地辩论。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