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保障房推广工业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03:27 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何达志)广州市建委日前表示,今年全市十区计划供应政府保障型住房用地0.5-0.9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100万-180万平方米。同时,广州将优先在政府保障型住房建设中推广工业化住宅,以提高住宅质量。

  为此,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他们表示,广州工业化依托企业的可能性不小,同时有碧桂园模式和万科模式两个选择。

  依托房企建保障房

  从2006年开始,广州在保障住房上发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断推出。同时,在保障房的建设模式上,政府也有所转变,从完全主导变为出地监督,而承建则由开发商来完成,但利润须控制在3%以内。

  对于建委的日前表态,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认为,广州保障房的工业化建设,引入开发商的可能性不小。根据国外经验,政府如果有经济实力全面建设保障房,是不需要开发商介入的,但如果经济实力不够,引入开发商也是一个不错的模式。黄韬透露,万科、保利、中海等巨头都就保障房的建设与政府有所沟通。而万科国内首个试验建立的廉租房,位于金沙洲的“万汇楼”也有望不久后推出。

  万科模式还是碧桂园模式?

  如果通过房企来建设保障房,专家认为,存在万科模式和碧桂园模式两种选择。

  黄韬认为,万科的工业化模式为标准化生产部件,再统一组装,产品质量、生产速度、环保、以及后期成本控制相比传统住宅优势明显。“我在上海看过万科的工业化生产,在用材、制造上都有一套标准,住宅寿命、安全、今后的维修应该是有保证的”。不过黄韬也分析说,万科模式的前期研发成本大,需要一定资金投入。

  经纬地产项目发展及研究部副经理吴定金则分析说,政府也有可能选择碧桂园的工业化模式,即通过大规模的连锁生产,以及控制原材料成本来加快开发,该模式的优点为成本低、速度快。不过,碧桂园模式是建立在强大的家族企业基础上的,比如说碧桂园拥有自己的砖厂、沙厂等。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