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新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12:02 南风窗

  本刊记者 赵灵敏

  两会召开之时,恰逢台湾地区大选进入倒计时。在此敏感时刻,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就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海内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释放了极大的善意

  在讲话中,胡锦涛除了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之外,还特别强调,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与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谈判的地位是平等的,议题是开放的,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还指出,“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而3年前的3月4日,胡锦涛同样是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的联组会时,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在去年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更是高举“和平发展”大旗,不仅全文出现15个“和平”字眼,更首度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写进党的正式文件,显示出不管两岸关系再难再险,祖国大陆都将牢牢把握和平发展的主轴。

  胡锦涛的这三次讲话,其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尊重两岸关系的现实,从民族大义出发,进行柔性诉求,对台湾社会释放最大的善意,团结最大多数的台湾人;其侧重点,已经从过去的“和平统一”过渡到“和平统一,和平发展” 。这也显示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里,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首要任务是遏制和防止“台独”。

  这一系列的表态,加上农产品免关税,台湾学生在祖国大陆就学减收学费,以及进一步简化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签证手续,开放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观光等等惠及台湾民众的措施,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可谓软的更软,硬的更硬;苦口婆心,推心置腹,展示了中央政府在对台政策的新思维。

  而在更早之前,为顾及台湾同胞的感情,祖国大陆对一个中国的表述上也作出善意的姿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祖国大陆对“一个中国”内涵的阐述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98年1月,钱其琛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首度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要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2000年7月 25日,钱其琛在接见台湾客人时进一步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这就是著名的“新三句”。2002年,“新三句”正式纳入十六大政治报告。

  以此观之,这10年来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不可谓不大。而这种变化和调整,是建立在对两岸关系现实的清醒认识、勇于面对基础上的。

  从台湾岛内的现实情况看,台湾地区过去曾经有高达七成的人支持两岸最终统一,在长期经历政客恶意操弄之后,如今大部分人却不敢理直气壮地大声说统一。在蓝营,坚持只要中国统一,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部分也无所谓的,多是老一代,在社会上只是少数。浅蓝民众则认为中国就是“中华民国”。任何统一主张,都不可损及“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国旗和国号是他们的底线。

  而在绿营,历次选举已经证明了,不管陈水扁和民进党多么不堪,贪腐有多严重,有18%左右的台湾人始终是绿营的铁票,风雨不改,无论是“贸易促统”还是其它手段都无法予以逆转。这显示出“台独”是一个由多种历史和现实政治因素决定的运动,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很难在一夕之间予以改变。让这些人从认同台独,到怀疑台独,到摒弃台独,需要有一个过程。简单地采取绝不宽贷的态度,打击面过大,而且很容易被操弄以致挑起彼岸的对立情绪,方便真正的台独势力借此制造悲情,拉抬选情。所以,要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就有必要跳出简单的“统独”之争,而把它放在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视野范围考虑。

  台湾人民要什么?

  胡锦涛的此次讲话,动之以情,可谓好话说尽,国际舆论一片赞扬,在台湾岛内则反应不一:官方的“陆委会”由民进党主导,排斥性表态在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而国民党“总统”候选人马英九认为,胡锦涛有这种主张不是坏事,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不断打压台湾的国际空间,而让民众导向台独。他还提到大陆在许多国际体育比赛场合的一些做法,让他感到很伤心。

  另一方面,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谢长廷回应,强调和平绝对是好的,但任何交流谈判都不应该有前提,两岸不应该因为不能解决的事情,而耽误了可以解决的事情。

  极大的善意,为什么得不到台湾政坛和台湾民众更多善意的回应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暗合了大陆人长期以来的很多疑问:明摆着陈水扁国务机要费黑了台湾的钱,吴淑珍称病不到庭是撒谎,百万红衫军上街倒扁是群众的呼声,可这些正义之举怎么就压不住那邪气?“一国两制”给予了台湾人的优惠那么多,甚至比香港还多,为什么他们还要选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除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的煽动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等等。

  笔者曾经就这些问题请教过一位在香港的台湾蓝营学者,这位学者几年前因为不满陈水扁的倒行逆施而离开台湾来到香港,在两岸统一的立场上非常坚定。这位学者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台湾人除了发展经济的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尊严与安全感的需求。而且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台湾人很多时候对尊严与安全感的需求高于对经济利益的需求,这就是“肚子扁扁,仍选阿扁”的原因。尽管从历史和法理上讲,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两岸几十年来政治上的互不统属也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人感觉被遗弃了。孤儿的感受,绝大多数祖国大陆人是无法理解的。这样的心态和诉求,和真正的台独是有区别的。

  陈水扁不是弱智与痴呆,没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的支持,他的言行是不会有市场的,更不会当选台湾地区的最高领导人。陈水扁过去之所以一直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在一些台湾人看来,只有民进党是站在台湾的立场上,是真正“爱台湾 ”的。

  这位学者的说法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其基本观点仍可以从马英九等蓝营人物的发言中得到证实。但对祖国大陆来说,外交上的压制是遏制台独的必需,无法妥协。现在,在动态发展的两岸关系中,祖国大陆在军事实力上处于有利位置,但提高它在赢得台湾民众好感的心理战方面的优势是当务之急,“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不错的口号,但除了在经济上释放善意外,还应该有什么样的内涵?这确实颇费思量。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认为,台湾南部民众误以为他们真的能够“独立”,这除了受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误导外,也因他们不了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祖国大陆的现实情况。以此观之,民族共融的关键在于沟通、在于了解。但目前,两岸的交流与沟通仍只限于某些特殊阶层,如政治人物、学术精英、商人等,并未在真正意义上扩大至两岸的普通民众。

  而更根本的沟通在于,对台湾而言,它必须了解到,绝大多数大陆人是不可能接受台湾独立的,台独就意味着战争。而对大陆而言,它同样需要了解的是,台湾人希望和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高于经济利益的需求。海峡两岸仅仅要求对方的理解而不努力去理解对方,就不可能真正达成谅解。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两岸领导人需要以最大的善意和尊重来对两岸人民负责;而两岸人民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历史和愿望,以最大的理性和克制来处理彼此的分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