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网民祭“哥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02:27 南方都市报

  如果你回到故土祭拜先祖,可登录本报和奥一网、无尽的爱纪念网联合打造的“逝者”频道(eelove.oeeee.com),带去你对天国亲人的思念,同时还可以给自己逝去的亲人创建一座仿真网墓或三维立体纪念堂。

  昨日,由本报和奥一网、无尽的爱纪念网联合发起的清明网络祭奠倡议在市民和网友中间引发强烈反响,从昨日凌晨“逝者”频道(eelove.oeeee.com)正式推出到记者发稿为止,网友上网祭奠络绎不绝,超过200位网民为自己逝去的亲人创建了网墓和纪念堂,4万网友登录“张国荣网上纪念馆”,超越半数市民和网友在调查中支持网祭。

  网祭“哥哥”:“即使平凡却最重要”

  4月1日,又到“哥哥”的祭日,囿于种种原因,深圳多数“荣迷”无法亲往。网祭,成为他们心中遗憾的最好补偿。

  昨日,本报与奥一网、无尽的爱纪念网站联手推出的“张国荣网上纪念馆”在奥一网显要位置挂出后,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超过4万名网友前往纪念馆祭奠张国荣,撰文留言超过200页,记者仔细浏览发现,即使是昨日凌晨零点到上午8点之间也未中断过。

  据奥一网和无尽的爱纪念网站相关编辑介绍,祭奠名人是网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最被认同和推崇的网祭项目。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白洋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偶像,无论是先驱、先烈还是明星艺人。“这些偶像离世以后,追崇他们的民众仍旧希望表达心中的一种惦念和记挂。

  网祭是祭奠名人的一种绝佳模式。多数网祭张国荣的市民表示,“哥哥”的忌日一定要有所缅怀,既然无法亲往,网祭是必不可少的寄托;用张国荣的一句歌词形容就是“即使平凡却最重要”。

  网祭辩惑:“是传统的摒弃还是承袭”

  昨日,本报抛出有关网祭的争议话题在深圳市民中引起较大反响。前天记者在深圳两大墓园的实际调查结果显示:赞成者与反对者两大阵营泾渭分明———年少者普遍支持、年长者大多反对。在昨日本报刊登网祭相关报道和启事后,记者再次深入调查走访,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可以接受网祭,甚至说“网祭是一场穿越生死的对话”。据统计,昨日有超过200位网民登录“逝者”频道,为自己逝去的亲人创建了网墓和纪念堂,达到去年清明节当天网上建馆数量,是前天建馆数量的3倍。

  昨日上午,记者先后在深圳火车站长途售票大厅和华联商厦票务代售点展开调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否接受网祭受条件限制或有变化。在车票告罄线路,不少无票而返者表示,他们会采用网祭的方式弥补未能回家的缺憾。而很多排队尚在等待购票的人们则认为:能买到票回家更好。

  在受访的40位市民中,有26名支持网祭,并表示会亲身体验,平均年龄为34.3岁;有10人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平均年龄为46.8岁。这10位不予考虑“网祭”的市民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东西,用来祭祖很不郑重”。市民赵先生更是直言:“不是任何东西都能被网络替代,尤其是传统的文化。”在一旁听罢赵先生语的小王抢过话头:“网上可以摆供品、点蜡烛、烧纸、烤金猪。这些不是改变传统,相反是更好的继承。你在平时祭祖会将这些传统仪式完全照做吗?”

  本报记者 陈彦炜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