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戏耍 怎晓铁轨寂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02:37 南方都市报

  

孩童戏耍怎晓铁轨寂寞
孩童快乐地在铁轨上跳跃。如今河口火车站只承担货运功能,一天大概三四趟车。
孩童戏耍怎晓铁轨寂寞
河口火车站就是几栋黄色小楼,已木栏腐烂,墙色斑驳。
孩童戏耍怎晓铁轨寂寞
半江桥其实是桥形码头,由岸边向南直伸江心。图片由三水方志办提供

  三水河口火车站

  上午十一点,拖着四节车皮的火车轰鸣着进站,站台上忙着分拣如山废料的工人充耳不闻;在铁轨玩耍的孩子眼里,有一百零五年历史的火车站不过是一所破旧房子。

  延伸105年的记忆,不仅仅因为荣光,更因为爱。

  三水河口火车站,一条铁路、一个码头、一个港口、一世繁华的物流重镇,就算寂寞如今,仍然爱你们坚毅的身躯和执着的守望。

  周末的下午,一两个路人偶尔经过三水河口火车站,他们悠闲地在铁轨上跳跃甚至嬉戏,而那一跃之间,整整105年。这条广东最早建成的铁路,这个省内现存最老的火车站,卸下珠三角陆路运输显赫梦想后,变得苍老而悲伤。

  一条铁路

  打着“1901”标记的钢轨早已销声匿迹;同样,曾经人声鼎沸的候车室已木栏腐烂。

  广三铁路很短,只有48.9公里,从广州石围塘经佛山,终点为三水河口站。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通车,一头连着西、北江航运,一头连着广佛这两个著名的商贸物流中心,穿越人烟稠密、盛产稻米、小麦、蚕丝、水果的珠三角,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那刻也是广东陆路运输与水陆运输争雄的开始。

  史料记载,广三铁路建成时以客运为主,每日平均运送旅客万人以上,占了广东铁路客运人数的一半以上。大量货物从广州运往三水中转,再用船运到沿江各地,“容声”冰箱、“嘉士利”饼干、“健力宝”就是这样出去的。

  上周末,我们再次来到三水河口。这个解放后曾被描述为“粤桂港澳船竞相往来,汽车火车纵横”的旧县城依然生机勃勃。只是,穿过葱葱榕树掩映下的车仔路,感觉变了。那儿是几栋黄色小楼,木栏腐烂,墙色斑驳。那儿也就是曾经作为连通珠三角腹地与粤西、粤北重要节点的河口火车站了,现正式名称为“三水南站”。

  工作人员指着一排平房说,这是曾经的候车室。大门紧闭,前方一扇开着的小门挂着制作潦草的门牌,上书“货运部”。河口站十多年前已经取消了客运,可如今只承担货运功能的它,货运亦不多,一天大概三四趟车。上午11点,一列拖着四节车皮的内燃火车轰鸣着进站,在站台上忙着分拣如山废料的数十工人充耳不闻,这些废料,就是河口站现在主要运送的货物之一。

  编写方志数十年的植伟森被人称为“三水通”。“3毛钱可以坐到佛山,到广州6毛钱。”植伟森少年时在三水中学读高中,在他眼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河口火车站最为辉煌,65公里的火车时速,一天四班往返,“火车到达石围塘后,还要坐客船渡珠江,上岸方到南方大厦。每天都有很多人从肇庆等粤西地方过来坐火车。”让70余岁的植伟森至今仍唏嘘的是,广茂铁路通车后,在现在的区政府所在地西南镇设有站,叫西南站,而河口这个站叫三水站,不少人以为三水站才是三水的中心城区,结果来河口下车才发现不对,“那时真的好多人坐过站。不过,取消客运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了”。

  植伟森说,上世纪70年代,车务人员在给铁路换轨时,仍有些钢轨上清楚地刻着“1901”字样,但随着车站的运务繁忙,铁轨、枕木都几经更换,那些上世纪的钢轨已经销声匿迹。火车站保存的,只有最初的两股道。

  一个码头

  民国难得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基本废弃了,一半是酒楼一半是野草。

  在河口火车站工作了20余年的站长建议我们去看看半江桥。

  半江桥其实不是桥,而是一个桥形码头,没有名字。它位于西南镇6公里的河口港内,由岸边向南直伸江心,于是被人们称为“半江桥”。“上世纪,公路运输还没有起来的时候,粤西人来三水搭火车,都要先坐船来到河口港,再去火车站。这个半江桥一头连着江,另一头以前直接连着的就是车仔路。”植伟森一句话解释桥、站渊源。

  民国时期,广东的主政官余汉谋授意修建了这个码头,称为军需物资转运的需要。但当地人不这么认为,“余汉谋的母亲是肇庆人,老人家经常要坐船来三水,再坐火车去广州看儿子。北江水涨落不定,有时候水浅了,船的跳板又不够长,坐船的人就要走到江里,余汉谋为了方便母亲,就修了这座半江桥。”

  不管余汉谋初衷如何,码头却是出色作品。这是一座民国时期非常难得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长237.5米,宽3.8米。在江心的一端,是一个三层建筑物,根据水位的升降高低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楼层,来往客商走出半江桥,脚不沾泥便到了通往火车站的车仔路。但记者如今在现场看到,上面的两层已变成某海鲜酒楼,最下层虽仍供旅客乘船使用,可乘客已十分之少。“这个半江桥,基本上等于废弃了。”植伟森所言非虚,结实坚固的百米长桥,现在有一半被酒楼建成了厢房,剩下的,则遍长野草。

  一个港口

  天阴有雨,十分冷清,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港口,看着国际贸易繁忙的新港,心情亦如此。

  当然,还有与半江桥相隔不足一公里的河口港,其盛衰故事与河口火车站同样相依相连。

  19世纪末的《中英缅甸条约》中,河口港就是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英国人设在河口港旁边的海关大楼比广州的海关大楼还早。它与近在咫尺的火车站一起,成就了河口“物流重镇”的位置。河口港随着铁路运输的兴旺而愈加繁荣。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运量,与现在每年10余万吨的运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记者到达河口港时是中午时分,天阴有雨,港口十分冷清,很难想象出当年的繁忙。“上世纪80年代后,公路通了,高速公路也开始加快建设了,河运就淡了,这一点,它几乎和河口火车站是一样的。”三水河口广播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分析。据其介绍,现在河口港按政策规定只能用于内河航运,主要运送石膏、铁矿石等,只适用600吨级以下,与不远处的西南新港相比,已是明显的旧人叹新人。

  ■睹物思情

  英式海关楼百年无恙

  在三水旧县城河口的北江岸边,矗立着一栋四层高却被人们称为“大楼”的旧海关楼。它站在岸边雄视河口港与半江桥,见证着这里曾经的货如轮转,人流如织。

  “这栋楼的墙砖、地板砖等用料都是当年从英国运过来的。每年北江涨水,一楼二楼就会遭浸,英国人必须搬到四楼去办公,可是这栋楼到现在还这么结实。”“三水通”植伟森说,现在旧海关楼被用作一个船队的临时办公点。

  清光绪23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缅甸条约》,广东三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同年,英国便在河口设立三水海关税务司公署,实行外籍税务司专断的半殖民地海关行政人事制度,关税归英国所有。1997年,广州海关还在这里举行过三水关建关一百周年纪念仪式。

  河口海关大楼宽廊大柱的风格与广州沙面的那些百年老建筑如出一辙。经过百年的踩踏,楼面所用的黑白相间地板砖居然没有丝毫裂缝,红砖平滑结实,厚重的石米栏杆和石质基柱纹丝不动。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何惠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宋苑丹

  本版摄影:本报资料图片(除署名外)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