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制衣:海阔凭鱼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08:38 千华网

  

海虹制衣:海阔凭鱼跃
2004年年末的一天。一个身材瘦弱、个子不太高的中年男子若有所思地走在上海街头。他无暇顾及气派现代的都市风景,而是从一家制衣厂出来,又走进另外一家制衣厂。这个中年男子就是鞍山海虹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波。只身闯上海,是想为自己出现危机的制衣企业找寻一条市场出路。

  1996年,赵海波经朋友介绍,萌生了做制衣生意的想法。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台安地区劳动力充裕,制衣行业比较成熟,于是就成立了鞍山海虹制衣有限公司,当时的企业只有几台机器设备。

  半年后,沈阳的一家外贸企业一次性订了2万件针织成衣,要求1个半月交货。接到订单的欣喜瞬间又被生产能力有限的现实给冲散了。赵海波想到了合作,让周边技术较好的加工企业加工半成品,然后再由他们做成成品。在一个半月日夜赶班后,海虹制衣顺利完成了第一笔成衣订单的生产任务,令对方十分满意。从那时起,海虹制衣的好口碑逐渐在同行业中确立起来,订单也源源不断地飞来。他们将很多周边小加工厂纳入到旗下,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件。

  由于受外贸政策的影响,海虹制衣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中间商转而出口。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后,海虹制衣想直接做外贸加工。一些国外客商看中了海虹制衣的产品质量,但他们都提出了验厂的要求,对生产企业的环保、消防、工作环境、工人身体状况等很多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为了能达到客商的要求,海虹制衣在2003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改造,建设起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新厂,并最终顺利通过了验厂。

  就在海虹制衣想放开手脚好好大干一番的时候,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出现了,企业为美国一家公司加工的一批针织衫无法通过美国海关,被硬生生地扣在了纽约港。加之成本等上涨,海虹还没来得及腾飞,就陷入了低谷。

  此时的赵海波专程来到上海碰运气。在走访时,一家经营红火的企业负责人告诉他,他们厂生产的服装都是内销的,不依靠出口,利润是出口服装的几倍。愁眉不展的赵海波茅塞顿开。过去他太专注外销了,其实国内也是巨大的市场。他做了个比较,生产1000件内贸服装,利润要相当于出口几万件。很快,海虹制衣就成了东北地区第一家由外贸转向内贸的制衣企业。

  赵海波开始拜访国内几家大的品牌,想为他们生产产品,但因为远在台安,服装款式的更改沟通十分不方便,而且对方认为东北地区的生产条件有限,几大品牌都拒绝与海虹合作。经过无数次锲而不舍的沟通后,终于有国内知名品牌同意让海虹制衣试试看了。赵海波知道,这是机会。

  为了便于联系,海虹制衣不惜重金从上海聘请服装业精英,成立了分公司。分公司负责与客户洽谈沟通,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还灵活地根据客户需要,自主研发产品,实现品牌对接。

  今年3月上旬,赵海波突然接到了国内知名品牌马克华菲总经理的电话,他在电话中赞许到:“我第一个相中的就是你家打版的样品和打版的速度,这样的企业我们愿意与之合作。”不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业界认可。目前,海虹制衣已与十几个国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图:海虹制衣员工在进行生产操作。实习生 刘晓明 摄

  记者 于军 杨海霞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