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俗专家呼吁重拾清明文化内涵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3日23:17 半岛晨报
清明节不等于扫墓节 清明节不单单是扫墓的节日。除了缅怀先辈以外,传统的清明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还包含着孕育新生命的意思。今年的清明节,将成为新假期制度实行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赵秀山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清明节放假引起大家关注的,更应该是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保存。 清明的来历 赵秀山告诉记者,清明节既是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4节气是中华民族对农业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作为最早从事农耕的国度,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形成一套指导农耕的规律。”赵教授说,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国古代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就是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于是在这一天,吃生冷的食物,回忆过去的时光,有忆苦思甜的意味。到了后来,由于寒食节常常因阴雨等原因,回向后推迟一两天,逐渐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而为一。” 清明的内涵 说起清明节的内涵,赵秀山教授将其归纳总结为16个字——缅怀先人、纪念感恩、亲近自然、热爱生命。 赵秀山教授称,在清明节的活动中,南方和北方在长期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北方地区的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扫墓。这一天大家都穿着素装,表情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哀伤的情绪。”赵教授说,“而南方地区则不然,扫墓只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重要的是人们借此机会郊游、踏青、饮酒。” 赵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有的学者认为清明节还是中国的“爱情日”。“因为在这一天,青年男女一同郊游,破除了世俗的男女界限,为互相示爱提供了良机,直至现在南方一些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 “有一句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所谓的‘断魂’除了表现扫墓的哀伤之情外,还有一定的因为阴雨郊游踏青扫兴后的心情在里面。” 清明的误区 赵秀山告诉记者,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渐渐遗失,只有扫墓被保留下来,清明节俨然成了“扫墓节”,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 赵教授称,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但是此外,清明节还有其他内容,“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丰富多样。尤其是放风筝,传统清明节时期,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被称为神灯;有些人还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此外,还要进行射柳、插柳、戴柳等仪式,都有避邪祛鬼的含义,蕴含着人们对于一年平安顺利的美好祝愿。” 清明的传承 赵秀山也指出,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农耕文化下的节日,由于失去了其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往往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只是一个形式,甚至有些年轻人连家族的来源都不甚了解。 赵教授称,今年是国家首次将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这说明国家开始重视民意、重视传统节日,在强化传统民俗文化意识方面确实有推动作用。”赵教授告诉记者,但是三天的假日不是鼓励大家都去扫三天墓,要使清明节过得有意义,必须首先端正观念。要使更多的人重视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更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清明节的定位,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最后,赵教授建议,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要缅怀自己的亲人,更应该走进陵园去缅怀先烈,“他们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记者 王磊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