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涨跌红木市场:投资商热炒原材料行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0:37 新世纪周刊
解析中国涨跌红木市场:投资商热炒原材料行情
新世纪周刊2008009期封面

  “物以稀为贵”,一直是中国红木市场的真理。

  从珍爱到收藏、由收藏变投资、投资变投机,无辜的红木被人为地折磨到疯狂。疯狂的红木市场又转而开始折磨各个环节的投资人,使得两年来看涨的行情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去年的严冬后又遇春寒。

  近半年来的中国红木家具市场,上、中、下游各自为政又环环相扣的戏剧性变化中,暴涨暴跌的原材料行情顺流直下地影响了红木家具行业的稳定。

  上游原材料价格滑落到几乎是高峰时的一半,而下游投资者又开始考虑下一波的炒作。又一个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投机故事,远没有到结尾的时候。

  被热钱暴炒的红木

  -本刊记者/杨东晓 发自广东台山市

  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红木家具的每一环节都充满了热炒的味道

  伍氏兴隆家具的门市部里,一张用来当办公桌的明式桌上,并列着两个液晶显示屏,左边的电脑屏幕上挂着“伍氏兴隆”的论坛,销售人员或董事长伍炳亮本人不时地刷新着论坛上对红木市场的讨论。间或,他们浏览着各大红木网站的行情。右边屏幕所显示的几个实时动态画面,伍氏兴隆各处料场、各个出口和周边的街道的景象一览无余。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台山人,伍炳亮看着红木家具制作在台山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直到今天变成中国最主要的红木家具生产地。到今年,他已经介入这个行业29年。

  “这么多年什么都经过了,80年代末的动乱、1991年海湾战争、1996年台海风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美国科技股震荡。当时红木家具是外销,每次动荡都会对公司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回答最近小叶紫檀价格从暴涨到暴跌对红木高仿古家具行业的影响时,伍炳亮先回顾了他入行29年来所经受的历次危机。

  对于最近这次“紫檀泡沫破裂”,他说:影响并不很大。停了一下,伍炳亮又说:“媒体不应该打击消费者的信心,媒体应该保护中国传统家具这个好不容易才成长到今天的行业。”

  之所以提到媒体,是因为有报道称,福建炒家的热钱进退造成了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三月份的紫檀泡沫破裂。

  价格腰斩

  随着檀香紫檀原料的枯竭,印度小叶紫檀作为其最好的替代品,立刻为收藏与投资界所接受。小叶紫檀在2006年年底的价格为每吨18万元到20多万元。2007年之所以突然涨价,主要是印度在这一年加大了对华限制出口的力度。于是,小叶紫檀的高回报率马上受到各方面投资者的关注。商人们不惜冒着风险,通过不同途径,从印度购回的数量接近5000吨。

  热钱大量涌入红木原材料市场,各种红木价格顿时水涨船高:

  2007年8月间,广东市场的海南黄花梨从每吨50万元上涨到270万元,一年内价格涨了五倍多。最上等的木料被人为炒至每吨2000万元,相当于每克20元人民币。

  印度紫檀也在涨价,2007年一年间,由每吨30万元涨到70~80万元,上等料高达每吨超过160多万元。

  还有东南亚酸枝木类木料,尽管便宜,也从每吨3万元的起点,翻了一番。

  热钱不仅仅来自福建。一些香港和台湾的木材商人,早就看好了大陆的原材料需求量,在港台市场接近饱和时,更是大肆进入内地,形成整个红木家具产业上下游的投机,拉动价格大幅度变动。

  浸淫红木行业甚久的伍炳亮说,2006年,做红木原材料生意的人突然增加了很多。除了原来就做木材生意的,还有那些以前从事五金、钢材、金融、房地产并且赚得大把银子的投资者,一股脑地转而投资红木原材料。

  虚拟经济中的“眼球就是金钱”法则,活生生地发生在中国红木市场上。价格越是上涨,“关注”红木市场的人就越多,这种来自红木行业最上游的高回报,无形中加剧了投资形式的白热化。于是,在能够看到的资料中,从2007年11月开始,印度小叶紫檀每吨涨至人民币75万元,达到价格的顶点。

  但是伍炳亮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统货(不同等级混合放在一起的货物)的价位并没有这么高,统货是不能挑拣的,一般60万元一吨。如果想从中挑出上好的长板材,价格就要翻一倍。

  这期间,伍氏兴隆曾以每吨165万元的价格,买进两吨上等的黄花梨。伍炳亮说,他跟对方谈了两三天,才谈下这个价格。2007年,中国黄花梨进口500吨,他拥有其中的20吨。

  就在原材料涨价的2007年夏天,新浪房产请出这几年在京城舞动红木文化的元享利红木家具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波和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德祥,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广大网友解惑这场涨价风暴”。

  5月30日,杨波在访谈中提到了发生在5月下旬的一些现象,他同样认为“材料涨价不是目前的生产厂家的需要或者是社会的需要,而是有一些做地产的、搞金融的都涉足在这个领域里面”,杨波进而说因为成本太高的缘故,“我昨天晚上得到消息,广东台山70%的企业都关门了,因为酸枝这两天涨得离谱”。

  就在杨波的访谈公布一周之后的6月7日,“广东省台山市红木古典家具商会”做出强烈反应。该商会发出三项声明称:

  第一项是:本商会共有会员80多家,截止2007年6月4日,无一家企业关门,均在正常经营。

  在第二项中,该商会称对于70%厂家关门的说法“深感遗憾”,同时怀疑其言论的动机。声明说,“从该行为的后果来看,有可能对台山古典贵重木业家具企业在全国的生产及销售市场造成恶劣影响”,因此,“不排除采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商会会员的权益”。

  第三项则很简略,要求当事人在哪里说的,就在哪里消除自己说法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这份声明发出9个月后的2008年3月,身为台山市大江镇古典家具商会会长的伍炳亮仍然坚称:“的确没有七成企业关门的情况,只是有些小型的企业,看到做木材生意比家具生意利润更高、回报更快,转行了。”

  的确,今天买进4万元一吨的木料,后天就能卖到6万元一吨,吸引力巨大。

  但好日子并不长远。伍炳亮说,两年中原材料价格涨了5倍,成品家具价格成了3倍。制作和销售厂商成本激增,不得不减少小叶紫檀的使用。

  而原材料还囤积在那里。时间的流逝对于很多人而言,就是钟表的滴答声,对于商人们而言,却是银行贷款期限的如约而制。大量囤积小叶紫檀的木材商开始抛货还款,其结果就是2007年底开始的原材料降价,这一降价风潮又由于生产厂家的转产所导致的销路不畅而俞演俞烈,到2008年3月,小叶紫檀的价格降到每吨40万元左右,比最高价位时骤然下降了30~40%。犹如当下中国的股市,价格瞬间遭到腰斩。

  非理性的终端

  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红木原材料市场的风云变幻,还没有深刻的影响到他们。相反,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红木家具价格的节节攀升,以及,人们越来越浓厚的红木情结。

  在2005年8月北京翰海秋拍会上,国内家具拍卖的最高价被一只清初黄花梨雕云龙纹四件柜以11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刷新。

  到了2006年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元亨利古典家具在现场卖出了上千万元的家具,且与外国买家签约成交意向1.1亿元。

  一年后的2007年11月北京保利中国艺术品夜场拍卖会中,清乾隆紫檀方角大四件柜以2800万元的价格刷新了翰海两年前创造的中国家具拍卖的世界纪录。

  这些看似有着巨大升值空间的艺术品投资,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金矿”。

  在各种“红木家具收藏”访谈和讲座中,“投资性消费”成为核心主题词。这种投资中是否也有类似上游原材料坐地转手的投机行为,中山市一位红木行业资深人士直言不讳:“看一下这两年哪些机构吃进得多就知道了,那些在原材料逐渐涨价时收藏过多的人,总得炒作一下、找个机会把吃进的货转嫁出去。”

  在中国近20年来的一些非常态商业行为中,从兰花到普洱茶、从邮市到楼市、从钢筯到红木,无一不被人们指为炒作。

  至于炒作的方式,这位行家总结为:“不外乎是用文化包装和对材质的过分强调,以炒作误导消费者,用不理性的消费把这个市场搞乱。”

  他顿了一下,下决心似地说:“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最优美的家具艺术变成奢侈品和贿赂品——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红木市场行情涨跌正逐步从业内话题转变为公共话题。有持币者开始观望,但也还是有真正的红木爱好者正在大胆购进。

  这一天是3月31日,台山市的天气预报有“阵雨”,但在大江镇,有几阵雨大得 “下猫下狗”。令伍炳亮高兴的是,雨尽管大,却还是挡不住有几拔客人来他的店里看货。晚上7点半,他收到了一笔数万元的现金订金,在徒手熟练地画出一个明式桌的草图后,他和客人顺利地签下了合同。

  4月1日是愚人节,在北京元亨利的古典家具专卖店里,正以厂庆周年的名义进行促销,任何消费者都可以享受到贵宾折,条件是不开发票,一个月内交全款。

  一只若隐若现的手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中国的经济生活里,市长是一只时隐时现的手。中国红木市场风涌云起,这里面自然少不了一个角色:地方政府。

  2007年夏天,素有“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福建省仙游市,于7月28日至31日在位于北京建国门外大街1号的国贸,举办了一场“福建省仙游古典工艺家具精品(北京)展览会”。同期,仙游县在北京还举办了“仙游县投资政策说明暨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

  关于这次展会的报道,今天还能看到相关文字记载。但在《解放日报》2007年8月3日第11版消费市场家具专版上的两则报道,最值得关注。

  署名为“仙游县人民政府供稿”的《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仙游》中称“2006年,全县古典家具产值达20亿多元”,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出:仙游生产的古典工艺家具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已经成为北京“红木第一楼”、“元享利”等著名家具公司的主要供货基地。

  这篇报道的左侧署名“仙游工艺办供稿”的《“仙作”古典工艺家具正在仙游崛起》中称“去年(即2006年,记者注)全县木雕和古典家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多元,利税近2亿元”。

  这种政府出面搭台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层出不穷。仙游县各级政府对本地特色产业的宣传和力度,在2007年的北京,无疑对红木家具行业起到了热推的作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看到这两则报道时,注意到了该县2007年“古典家具总产值”与“木雕和古典家具”“销售收入”之间的差距,并指出这一差距将促使仙游古典家具业和政府一道,不断努力去启动各方面的市场。

  事实上,从2005年起仙游县政府就组织本县40家左右红木家具生产厂商,参加过2005中国(中山)国际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2006年底,这个县获得“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称号后,在北京三里屯、王府井、亚运村等繁华地区,迅速出现了600处仙游工艺品展厅。一篇报道中说:“这些工艺师们大都是来自仙游榜头、度尾等地的农村党员,他们把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品牌叫响北京城。”

  像仙游这样,由政府出面助推当地产业的例子并不是少数。在中国的另两个红木家具产业区,广东省的中山市和台山市,市、镇各级行政机构同样为发展当地的支柱型产业——红木家具产业,组织过各种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研讨会。为了解决红木资源紧缺的问题,中山市大涌镇还曾组织本镇企业家到西非考察木材资源。

  没有直接证据说明哪一级或者那一个政府和红木泡沫有直接关系,但是,政府总是从生产流通环节到最终实现规模效益这一过程的重要推手。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