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从容面对通胀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7日15:59 青年参考

  文徐海娜  

  “香港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奋斗和自力更生,只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难关总会渡过。”   ——香港市民    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但在香港新界普通社区里生活的人们,未必有如春色般的好心情。“物价上涨得好‘犀利’啊!”假 日在花园散步的人们,互相问过早安后,就用这句话作为聊天的开头。香港人说的“犀利”是“很厉害”的意思,在过去的一 年,通胀“好犀利”成为香港普通家庭对日常生活最深的感受。

  73岁的陈太,2003年因病开始了轮椅上的生活。她每月领取1200元(港元,下同。1港元约合0.9元人 民币)的伤残津贴,70岁以后同时领取每月800元的“生果金(一种高龄津贴)”。此外她还依靠一处物业房租收入,以 及老伴的退休金、儿子的补贴来过日子。面对香港超市和菜市场不断上涨的物价,她说,“生活是紧张了,但还可以接受。” 而另外一位吴老太却有更复杂的感受。

  59岁的吴太是香港人,没有固定工作,早年在工厂里做工,后来自我宣布退休,颐养天年。现在的吴太完全没有收 入,居住在早年购买的45平米的公寓里,依靠积蓄和儿女的赡养费生活。她说,去年11月一瓶“黑椒汁”是8块9,现在 涨到13块5了;她最爱吃的一种小叶青菜,去年11月时,7元可以买整整一磅(约0.45斤),现在同样价钱只能买到 一半了;鲜肉则完全不敢问津,吴太选择吃冻肉,比较便宜。面对这样的生活变化,吴太讲述时,倒是始终很从容。她说在香 港,钱多就多花,少了就节省一点,日子还是可以过下去的。香港人有到茶楼“饮茶”的习惯,就是到茶楼来个“一盅两点( 一盅茶两种点心)”当早餐或午餐,有时还有一顿下午茶。吴太说,现在不去“饮茶”,买面回来煮就好了。早餐全家人吃面 也不错,很经济的。买菜呢,就走远一点,找到便宜的地方去买。

  在香港“天水围”等贫困地区,居民大都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里,很多人的月平均工资不足一万元港币,甚至5千 元左右,还有不少无业者,需要依靠政府提供的“综援”(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种,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有权享 受)才能维持生计。27岁的何女士大抵就是这种情况,她是新移民,无业。丈夫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一家商场当保安, 月入7000多港元,育有一子。何女士说,她每周都到深圳买一次菜,可以吃一周。叶类的蔬菜就先吃,可以储存的一些薯 类、豆类就后吃。肉也从内地买,比香港便宜太多了。虽然往返深圳一次路费也要50元,但买菜节省得非常多。

  “贵咗!”,“什么都贵了”,香港中等收入家庭也有类似感受。一位姓张的女士,育有3个孩子,是全职主妇,先 生经营不大不小的一家实业。她说,今年为亲戚朋友以及客户购买礼品时,就和去年大不相同了。鲍翅价格涨了,只好改买价 位低一些,等级次一些,只要包装看上去还不错的就好。3个孩子正在长身体,每日营养要均衡,为此,张女士花了不少心思 来准备每天丰盛但花费不多的晚餐。她说,没有必要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花。虽然现在的生活很好,但有3个孩子,需要预备未 来无法预期的开支。至于较高收入的人士,大多因为工作太繁忙,无暇顾及到通胀对生活的具体影响,只是无意中发现餐厅的 菜牌又换新的了,付账时菜金总多过上次。

  面对通胀压力,人们偶尔也会谈起对特区政府的期望。不久前,特区政府公布了一份振奋民心的财政预算,采取退税 、补贴电费等一系列措施回馈民众。但除了感恩的心情外,像陈太、张女士这些习惯了香港自由经济环境,一生依靠自己奋斗 “挣生活”的普通市民,并没有对政府要求更多。她们说,香港人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奋斗和自力更生,只要好好工作,好好生 活,难关总会渡过。   (发自香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