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物佐证汉藏民族相依相存共同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00: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隋笑飞)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故宫收藏的西藏文物不仅直观、真实地反映了西藏与我国历代中央王朝的紧密关系,也有力地证明了西藏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日,记者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西藏文物专家王家鹏。他告诉记者,故宫内几万件西藏文物是汉藏民族相依相存、共同发展的最好的历史佐证。

  据介绍,故宫里的藏族艺术精品主要分为3大类:一类为金铜佛像,有10000多件,包括许多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古老佛像,西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金铜佛像精品,大多品相完好,并有清代的黄条记录,高僧鉴定,记录了佛像的名称来源、进宫时间等;第二类是唐卡,收藏有1000多件;第三类是精美的法器。

  汉藏艺术交流可谓源远流长。西藏在中国的西南部。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先民,远在公元前就与中原的汉族在民族、血缘和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那时起,藏族先民就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起来,成为现在的藏族。

  到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不仅带去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也把发达的佛教艺术传入吐蕃。王家鹏介绍,故宫收藏的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图中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禄东赞的神态栩栩如生。

  “还有一幅色彩十分艳丽的松赞干布画像,画面正中,松赞干布右手握莲花,左手托法轮,坐于高大的宝座上,发髻中裹着阿弥陀佛小像,脚踏一摞书,左右是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 王家鹏介绍,这幅松赞干布画像属于绘画唐卡。

  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归入中国元朝版图。自那时到现在的700多年来,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中央政府也一直对西藏行使着主权,汉藏之间的交流由此更加密切。

  在故宫博物院,两件富有艺术美感的元代佛教造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件是文殊菩萨像,元大德9年制造,高约18厘米,莲花座后有铭文为:“奉佛高全信一家,舍财造文殊师利一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大德九年五月十五日记耳。”另一件是释迦牟尼佛坐像,约有20厘米高,莲座后也有题记。此外,故宫还有一些明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如释迦牟尼佛坐像、秘密文殊菩萨坐像、无量寿佛坐像、不动佛坐像等,大多为20多厘米高。

  王家鹏告诉记者,因为许多明代佛像是永乐、宣德时期皇帝赏赐给来朝贡的西藏各派佛教领袖的礼品,尺寸不大,工艺精湛,有趣的是,明朝皇帝赏赐的佛像到了清代,有的又由西藏佛教上层作为贡物回献给朝廷回到故宫。

  到了清代,汉藏关系进入了空前密切的时期。在清代,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十三世达赖曾先后朝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七十寿辰所献的奏书,王家鹏介绍,这本奏书长450厘米、宽75厘米,藏文书写黄纸黑字,佛名、皇帝名写金字。奏书尾部盖着“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的朱红大印。

  还有一个白海螺,这是六世班禅进贡乾隆的奇礼,有汉、满、蒙、藏四种说明文字。据说渡江海者若供右旋螺于船头,便会风平浪静,因此右旋螺又被视为“定风珠”。上面的说明文字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每件西藏文物都凝固了一段历史,数万件西藏文物让人深切感受汉藏两个民族相依相存、共同发展的光辉历程。”王家鹏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