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个人信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17:36 法制与新闻

  (本刊记者)王娈/文

  □ 本刊视点 □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们习惯了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和短信。

  从开始的好奇到逐渐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再到最后麻木地挂断对方电话。发达的通信工具在缩短了人们沟通距离的同时,也让很多陌生的利益团体离我们越来越近。买了房,有人会主动与你联系装修事宜;买了车,你就得准备好接受保险推销员的狂轰滥炸;生了小孩,那些出售妇婴用品的商家也你来我走不厌其烦;甚至高考落榜的学生,都会成为某些所谓大学骚扰的对象。不管是推销还是行骗,这些隐身人不但知道你的电话号码,还知道你在哪个单位工作,配偶是谁,甚至出生年月日等纯个人隐私的详细信息也在其掌控之中。对此,我们不免惊出一身冷汗。

  “如有打扰,敬请见谅”

  “你好,我是xx保险公司的李海(化名),本保险公司车损险+三者险+交强险+盗抢险+玻璃险=3000元,另送冰雹险,有兴趣的话请与我联系,如有打扰,敬请见谅。”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邓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条短信。记者发现,在邓先生的手机里,至少存在十几条这样的信息。“短信还好,不理也就算了,关键是还有打电话推销保险的,遇到陌生电话不接怕耽误正事,可要是接了就得整天应付这些搞推销的人。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车险快到期了,这些人还挺有礼貌,每次都说如有打扰,敬请见谅,可是不见谅又能如何呢,他们还不是坚持给我打电话。”

  听到邓先生的抱怨,坐在他身旁的李先生笑着说:“你这算什么,大不了过段时间,卖保险的知道你已经买了保险也就不骚扰你了,你看看我这个。”说着,李先生把自己的手机递到了记者面前,也是一条短信:“李先生你好,请问你在欣欣家园(化名)A楼1206号的房子是否考虑出租或出售,如有需要请与我联系。”李先生笑着说:“我手机里此类短信已经删除了好多,大概有几十条,这些中介很执着,几乎每天都打电话或者发短信问候我,似乎我不把房子卖给他们,他们就不依不饶。开始的时候我也冲他们急过,但是你急人家不急,还挺有礼貌,今天被我骂了,明天人家还接着打电话。”当记者告诉李先生频繁收到某个人的电话骚扰,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样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时,李先生一脸苦笑说:“ 这个我们都知道,但是每次给你打电话发短信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他们来自不同的保险公司或房屋中介,即便来自同一家公司,也不是同一个业务员,告不了他们。”当记者猜测说,打电话来推销的人可能是对某个号码段的人“集体轰炸”,完全无目标,碰上谁算谁时,李先生和王先生立刻反驳说:“不可能,他们不但能叫出我们的名字,甚至我们住哪个小区、哪栋楼几号房都知道,至于那些卖汽车保险的更神,车主的姓名、车型、购买时间、车牌号码甚至发动机编号都一清二楚。”

  那么,这些人是如何了解到车主和业主如此详尽的信息呢?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少业主都猜测,可能是住房的售楼处、开发商或物业中的某个环节泄露了个人信息。至于泄露车主信息的途径就更多,汽车销售店、保险公司、修车店甚至于个别洗车店都有可能。但是在诸多环节中,具体是哪一个环节、哪一个人泄露的就无从得知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是这些环节中的某个业务人员保密意识太差,不小心泄露了客户的信息呢?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些业主和车主一致对此种说法表示反对。“信息就是金钱,成千上百个车主的详细信息不可能同时泄露,也不可能无偿地被中介或者保险推销员拿走。”车主万鹏说道。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邹先生也是一位车主,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条短信,内容是“好消息,最新1300万老板手机号、车主名单,6折可送货”。车主万鹏说:“如今个人信息也是商品了,有人买就有人卖,至于他们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的这些信息就不清楚了。”

  个人信息有价有市

  听起来有点道理,有人买就有人卖。眼下,个人信息被人打包卖来卖去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记者试着在网络中以“ 车主名录”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结果此类信息铺天盖地。打开任何一个网站,贩卖业主和车主信息的广告都被摆在网页的最醒目位置,甚至有些网站内容全部为此类广告。在一个名为“业绩王”的网站,记者发现一条名为“全国车主名录(2008 年最新版)”的广告。其中包含了几乎全国各大省市的车主信息,并且根据数据量的大小不同,叫价也不同,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叫价最高,数据量也最丰富,该广告号称北京车主名录包含120万车主信息,叫价800元,同时还声称该名录准确率可达到90%。

  不仅有车主名录,只要简单地在网络中搜索一下就会发现,“经理人名单”、“阿里巴巴企业名录”、“上海楼盘业主名录”等诸多业务均有人“经营”。这些“经营者”手中的信息是从何而来呢?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信息主要来自掌握着大量资料的部门和单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人们在买车、买房、看病、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报名考试、求职甚至征婚时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出于利益的诱惑,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

  在某商场供职的李小姐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开发商、汽车销售商和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手中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就连商场这样的机构也开始意识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了。北京市民熊女士就给记者讲了这样的经历。“我去商场办积分卡都要填写个人详细信息,都不知道他们拿来干什么,不填办不成事,填吧又怕个人信息被滥用。”熊女士对此表示很无奈。

  某地产中介的从业人员吴晓(化名)告诉记者:“几年前,我们中介公司还是靠自己的积累来获取业主信息的,每当有楼盘交房的时候,我们都会去那儿设点专门搜集业主信息,形式无非是向业主赠送一些免费的宣传资料,同时要求他们填写个人信息,可是如今已经很少有中介愿意用这种方式了,因为这样太耗费人力物力,并且现在的业主们都已经有了自我保护意识,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出去。”当记者问起现在用什么方式获得业主信息时,小吴犹豫了一下说道:“其实说出来也无所谓,反正这也不算什么秘密了,我们掌握的业主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买来的,像售楼中心、物业等部门都掌握着此类信息,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拿到,如果跟某些人关系搞熟了,白送一些也是没准的事。”小吴的话,记者随后在某著名地产开发公司工作的宋小姐处得到证实。宋小姐说:“像我们这样的大开发商不会做出这种事,这么大的公司怎么会为一点蝇头小利出售自己客户的信息呢,但是能够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较多而且很杂,并且业主资料会经很多环节很多人手查阅,所以个人资料透露出去一点也不奇怪。”

  不仅如此,妇产科医护人员出售宝宝信息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不久前,西部某媒体记者全程记录了兰州某医院医护人员出售宝宝信息给儿童摄影人员的所有细节,从而在全社会引发了大讨论。人们逐渐地开始接受个人信息有价有市这样的事实,并开始关注自我保护问题。

  不止“信骚扰”这么简单

  个人信息被保险公司、房产中介等机构掌握所带来的麻烦是,人们必须忍受推销人员的狂轰滥炸,每天收到不想看到的信息,接到自己不想接听的电话。因此,有人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给个人带来多大程度的伤害。所以,不必大惊小怪甚至拿出法律来吓唬人,大不了这只是个道德领域的问题。“没错,可能有时候会浪费一点时间和电话费,但是有时候此类推销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车险到期了难道不用买吗?有人主动送上门有什么不好?”一位车主在对待“信骚扰” 这个问题上显然很宽容。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个人信息的泄露带来的麻烦绝不仅仅是“信骚扰”那么简单。

  据报道,2008年1月,杨某、郭某、张某3人在街头花钱购买了奥迪、宝马等高档车主的信息资料,便用虚假身份证在银行开了账户。随后,3人给多名车主打电话,威胁车主说:“你得罪人了,有人花钱要兄弟卸你一条腿。”由于他们能准确说出车主的姓名、住址等,使车主产生恐惧心理,无奈之下只能“破财免灾”。直到后来有一名车主报警,3人才被抓获。此时,3人已敲诈勒索3名事主1.9万余元。

  而南京的张先生碰到的情况也缘于个人信息泄露。去年8月的一天,小张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电话局的,并把小张的个人信息包括出生年月日、职业、家庭成员甚至家庭住址等信息讲得分毫不差,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真实。由此,小张对其身份深信不疑。随后,对方说小张的电话号码被盗用了,希望他能关机几小时以协助电话局进行调查。反正关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损失,小张便照做了。半个小时后,小张突然想起同事议论最近此类诈骗非常多,自己会不会被骗了?小张赶紧开了机。一会儿,老家的电话就打了进来,父亲非常着急地问小张伤得怎么样。原来,所谓的电话局的人让小张关机后,将电话打到了小张家中,并告诉他的家人小张出了车祸,自己是他的同事,现在做手术需要钱,让他的家人赶紧汇钱过来。小张的父亲听到这样的消息顿时发了慌,赶紧打电话给小张,发现手机关机,更是信以为真。小张的父亲慌慌张张往银行跑,边跑边打电话,在接通小张电话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快到银行了。“如果我晚几分钟开机,骗子们就得逞了。”小张心有余悸地说。

  除去如小张遭遇的情况外,目前骗子们使用最多的还是重奖法。“我经常能够收到重奖的信息,并且说要交个人所得税,让我先把税钱汇给他们,然后他们就会把奖品给我。”江西省南昌市市民王先生所说的这种经历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之所以这些骗子能够得逞,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很多个人信息。“一些平时自己身边的朋友都不了解的信息,对方却清清楚楚地知道,由不得你不相信。”王先生一语道破天机。

  因此,个人信息的泄露所带来的绝非只是无聊的推销和无止境的“信骚扰”,得到我们的个人信息后,犯罪分子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付我们。在自己的一切都被别人掌握的情况下,善良的人们已经处在了非常不利的境地,无论你防护意识有多强,对方都能做到无孔不入。

  呼唤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

  “看着我们的信息被卖来卖去,那些推销的保险业务员、中介肆无忌惮地给业主、车主打电话、发短信,难道现在就没有办法惩治他们吗?”北京车主范先生的话代表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一位法学界人士表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要求公安机关对知悉的个人信息应当保密,一旦泄露造成后果将承担责任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规,个人隐私也未在法律条文中明确界定。浙江万向光明律师事务所胡美玉律师认为,受骚扰者虽然比较气愤,但真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并不容易。对泄露信息一方,侵犯了他人隐私是可以肯定的,但他是谁?连对方的身份信息都不明了,如何起诉?对打电话、发短信骚扰他人的一方,干扰了他人的正常生活也是肯定的,然而,除非是天天打、一天打很多次,偶尔打一次骚扰电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上够不上特别恶劣,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最多只能“告诫”。即便真要起诉对方,费时费力不说,调查、取证也太难。

  另一位律师也表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名誉权等,但对于私人电话号码、地址等客户资料如何保护还未有明确规定。由此可见,要想对那些推销员和中介人员诉诸法律非常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方有恃无恐的根本原因了。法律上的空白给了这些人钻法律空子的机会,除非是利用这些信息行骗被抓,否则仅凭对方给打了几个电话,法律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但是,这种滥用他人个人信息的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多方的关注。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自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桂华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

  孙桂华代表这次带来了一份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议案。她说,现在手机、固定电话甚至电子邮件,经常会收到骚扰信息,各种名目的商业推销和宣传无孔不入,个人信息受侵犯的情况已呈蔓延趋势。孙桂华还说:“早在200 3年到2005年,我国根据国内需要并借鉴其他立法先进国家经验,已经完成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形成了专家建议稿。 ”她呼吁尽快制定出台专门法律,以法律手段防止个人信息受到更多侵害。

  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起草专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副主任吕艳滨介绍,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要调整的个人信息应当是单独或者同其他信息组合后可以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比如,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住址、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健康情况、负债情况、党派、民族等。同时,在该法律实施后,有关机构非法收集、利用、传递、泄露个人信息的,将首先会受到一定的行政处罚,个人权益因此受到损害的,可以依照民法规定请求损害赔偿。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该法律得到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要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必须征得本人的同意。

  据了解,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英也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建议。我们希望代表们的建议能够尽快被采纳,一部完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会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以更好地保护我国公民的权益。

  立法解决不了的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眼下的问题,但是仅靠立法或许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正如胡美玉律师所说的那样,骚扰你的那个人是谁,你知道吗?尽管有了法律条文,我们能够确定对方违反了法律,但我们能够准确地知道对方是谁吗?也就是说,法律条文的完备依然解决不了取证难的问题。

  “现在的手机卡非常容易买到,又不用登记,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了,你打电话,对方也无法查明你是谁。”研究个人信息安全多年的钱教授感到很无奈。的确如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电话骚扰、电话诈骗,电话号码的实名制必须首先得到实施。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在提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建议的同时,也对通讯实名制提出了要求。目前,发送垃圾短信主要是通过预付费号码发出的。实行手机、短信实名制,可以使接受者清楚地知道谁是发信息的人。如果该措施能够得到实施,那些推销员和中介人员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无所顾忌了,这样做还能够为很多侵权和诈骗案件的取证提供有利的支持。

  除此之外,不少律师建议像商场、地产开发商、中介、保险公司等可以大量接触到个人信息的单位应该与本单位的员工签订《客户信息保密协议》,并约定违约责任,从源头上防止业主的个人信息遭泄露。不仅如此,任何单位需要收集客户信息的时候,必须与客户签订个人信息保密协议,这样可以让单位也背负上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从而会认真约束自己的员工。

  此外,相关人士建议设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使用私人信息的社会团体或个人进行严密监管。政府部门、企业或个人要收集他人信息资料必须向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提出申请,获得许可证后方可进行;使用私人信息只能用于某种特定需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更不能用于非法牟利。

  法律制度再健全也难以完全避免犯罪分子钻空子,所以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个人防范意识,遏制个人信息非法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

  纯净的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立法先行,再辅以各种安全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