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深山 明朝干尸重见天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00:20 东南快报

  饱满的脸部,完整的身体,蓝红相间的衣物——这是455年前一位先人的尸身。4月5日,三明市泰宁县旅委会工作人员在旅游资源考察过程中,发现一处大规模丹霞岩穴墓葬。在这些岩穴墓葬中,惊现一具保存完好的明朝干尸。

  这具干尸是什么身份?它为何能在墓中长存至今?目前,泰宁县博物馆已向省博物馆汇报了此事,种种谜团有待专家解开。

  

泰宁深山明朝干尸重见天日

  意外收获 深山中发现明朝干尸

  4月5日,泰宁县旅委会几位工作人员在该县际溪村深山里的一处丹霞岩穴发现一处大规模的墓葬群,内有保存完好的墓穴达十余座,整个岩葬群处于丹崖绝壁之下。工作人员检查后发现,该墓葬群部分墓穴有明显失窃痕迹。

  相比之下,岩穴最上方的一处墓穴最为精致——该墓穴的两个墓室深入丹崖石壁之中,深约3米,高约1.5米,宽约3米。这两个墓室也已遭到盗贼“光顾”,但令工作人员感到惊讶的是,墓穴中被盗贼撬开的两口棺木里,其中一具是骷髅,另一具棺木中躺的竟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干尸。

  干尸脸部饱满,头发、五官和牙齿均保存完好,身上还盖着蓝红相间的纺织品,色泽相当明亮。墓穴前倒卧着两块墓碑,一块墓碑正中题字为“明故叔仕章李公之墓”,左侧为“嘉靖叁拾贰年癸丑岁孟冬庚申吉旦孝侄李纯孜、李纯福仝立”;另一块墓碑正中为“明故婶谢氏之墓”,左侧题字与上一块墓碑相同。由此可见,两个墓室的主人生前为夫妇,立碑者为其侄儿。

  根据古代男左女右的安葬原则,此次发现的干尸可能是男尸。

  泰宁岩葬 数处名岩仍未被发现

  干尸被发现后,泰宁县博物馆有关负责人立即组织人员对墓穴进行临时处理,防止干尸遭受人为或自然的破坏。泰宁县委书记曾祥辉作出指示,要求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泰宁县博物馆馆长连小琴说,这具干尸的发现,对研究泰宁乃至整个全省的明朝墓葬和纺织业有重要意义。连馆长说,他们现在最关心的是干尸身上的纺织品衣物是否完好,如果能取下这些衣物,将成为明朝纺织手工业研究有力的实物证据。

  据泰宁县考古人员介绍,这次发现的岩葬群数量多、规模大。此外,岩葬群附近还有两个发现:一是首次发现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亲笔为其先祖9至14世题写的墓碑铭文;二是一处高约30米的悬棺崖葬,但发现的悬棺没有任何碑文和墓志铭,这具悬棺的年代还是个谜。

  泰宁县旅游管委会副主任江茂求说,目前泰宁已发现丰岩、李家岩等名岩。据《泰宁县志》等史料记载,在际溪村周围,还有约岩、芝岩等6处古名岩,但至今这些名岩还未被发现。

  江茂求说,目前泰宁正努力申办世界自然遗产。作为岩穴文化一支的岩葬文化,正是泰宁人利用自然的一种典范,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

  谜团与发现同在

  距今已逾400年 尸身为何不腐烂?

  根据墓碑记载推算,干尸尸身距今已455年。经历如此漫长的岁月后,尸身为何没有腐烂,依然栩栩如生?

  “干尸尸身数百年不腐烂,主要得益于岩穴干燥的环境。”江茂求说,干尸尸身所在墓穴正处在一处巨大的岩穴下,岩穴纵深最大达6米多,岩穴上方及周围有大量竹林杂木遮盖。这样的位置,即使碰到下雨天气,雨水也不容易淋到墓穴,能保持墓穴的长久干燥。

  此外,据江茂求介绍,泰宁的丹霞地貌也对干尸的形成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丹霞地貌有着特定的环境,岩石孔隙较大,岩层较松,经风化后吸湿性特别强,而岩石铁质含量很高,也对细菌成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江茂求无法解释的是,如果干尸尸身曾做过防腐措施,为何它的面部却未缩水塌陷。

  

  两墓室一墙之隔 为何仅一具干尸?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此次发现的两个墓室仅有一墙之隔,所用建墓材料几乎一模一样,为何同等条件下的两个墓室,最终只留下了一具干尸?

  据江茂求介绍,干尸所在墓穴的两个墓室的棺木质量都非常好,可见墓主人家境不错。但他们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墓穴总体显得简陋,墓碑上的刻字比较简单粗糙,墓穴边都是乱石,“显然是草草下葬”。因此,江茂求认为,可能因为没有直系子女动手,安葬并没有做得很到位,“很可能是只给男主人尸身做了防腐措施,却忘记帮女主人做了”。

  系兵部尚书亲戚 为何尚书不题名?

  从两座墓室的墓碑可以看出,立碑者是死者夫妇的侄儿。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在洞穴东侧约15分钟路程的山上找到了立碑者的墓地,不同的是,“侄儿”选择了土葬,而且其墓碑上留有明朝兵部尚书李春烨的题名。

  可见,两座墓室主人也与李春烨有着血缘亲属关系。根据当地辈分推算,两墓室主人为李春烨的祖辈。

  既然如此,令人难解的是,据《泰宁县志》记载,李春烨于公元1627年还乡。公元1628年,他曾为宗族第9-14代先人集中题写墓碑。李春烨为何单单不为夫妻题名呢?

  江茂求对此的解释是:泰宁先人非常看重墓葬文化,除了入土为安的主导观念,立碑一般也由直系后人完成,而此墓立碑者是死者侄儿,可见他们是没有子女的,死者很可能是中年人。对这样未高寿去世的人,李春烨不为他们的墓碑题名也显得正常。

本报记者 张学得/文 陆乙鑫/图 通讯员 邱灿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