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只能作为参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01:47 南方都市报

  一个再有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专家,他们的建议可作参照,但作为一个外在者的身份,他们的建议也只能作为参照,城市文化建设,最终还要尊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公众的意见。———曹林

  现代人认为包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但同时他们也忘记了,涉及到文化的东西,包装出来的东西只会速朽,而根本无法持续承传,成为市民们引以为傲的象征。———成庆

  真不愧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专家,近日做客珠海大讲堂的暨大副校长蒋述卓,针对珠海的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听起来很有“文化”的创意:比如为扩大渔女的文化影响,他建议珠海可以开展相关选美活动让渔女参加;为突出对渔女形象的保护,他建议政府应给渔女买保险;他还建议打通隧道,将情侣路变道,原来的情侣路位置便可改建为一个大公园,大大拓宽渔女周围的游乐场所(《南方都市报》昨天报道)。

  我知道,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得到重视的发展语境中,许多城市越来越热衷于重金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对城市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或不惜巨资向高校研究机构购买“文化金点子”(典型如山东济宁前段时间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寄望专家的“金点子”能让城市文化一夜之间扬名,能迅速让城市文化提升几个档次。

  相比过去的“不把文化放在眼里”和“一把手一人说了算”,这种尊重文化专家意见的做法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政府面对这些专家建议的时候,要切忌在急功近利中被专家的一些“拍脑袋创意”迷住双眼,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某个灵光一现的创意或某个吸引眼球的概念,而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参与。无论哪一种文化,得让生活在这文化中的人生活得快乐,并且能激发他的创造力,这才叫有生命力的文化。所以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不在外在赋予城市某个东西,而要更多地在公众决策中听取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的建议和意见。

  比如蒋教授的几个建议就让人感觉有“拍脑袋”之嫌。首先是“选美”,前几年选美刚盛行的时候,确实对打造城市的知名度和扩展城市文化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传播效果,典型如三亚和长沙,但随着近年来选美、选秀活动的泛滥成灾,你选湘妹我选星姐,其文化引力功能已越来越低,公众甚至对选美有了逆反心理,再打“选美牌”炒作渔女恐怕只能适得其反。然后是“给渔女上保险”,听起来很新鲜,其实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无非是要显示一种政府加强保护的姿态而已,保护就保护,何必套上保险的商业噱头。再就是“打通隧道将情侣路改道”,这个创意更是一种脱离珠海城市文化特色、拍脑袋想当然的想法,正如当地人所言,珠海的特色就是海湾,沿海的道路弯弯曲曲的。游乐广场每座城市都有毫不稀罕,而情侣路是珠海的特色,本身已成渔女文化的一部分,岂能随意改道或改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一个再有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专家,由于与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距离,缺乏“入乎其内”的生活感受和文化归属感,他的文化建议很可能与城市格格不入,缺乏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的生活意识———作为一个专业的旁观者,他们的建议可作参照,但作为一个外在者的身份,他们的建议也只能作为参照,城市文化建设,最终还要尊重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公众的意见。

  □曹林(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