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犹耀顶 毛巾软触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01:48 南方都市报

  

五星犹耀顶毛巾软触心
建于1956年的老厂房,一颗大大的五角星悬挂在大门上方。明年南海毛巾厂将搬迁。
五星犹耀顶毛巾软触心
这一凳一桌一柜是南海毛巾厂的老伙计,也是宝贝。

  耳闻或许没有眼见真实,但有些声音留在脑海也会贯穿一辈子。

  从手织机发出的“咔咔”声响,到蒸汽机定时的火车般长鸣;从仅想赚点油米钱的小声低语,到供不应求、只做高端的壮语豪言……南海毛巾厂,用她独有的方式叙事。平实而怡然。

  南海毛巾厂,这个多次易名的企业,坐落在南海里水镇政府斜对面。她的企业档案中写着,创始人“陈春泉”。就是这个名字,一晃,把记忆带到76年前。多少熟知她的人都不免感叹,虽风雨如晦,却冲淡不了故事和希望。

  木织机带来的希望本只想空闲时赚点油米钱,没想却成为里水的产业支柱。800元200公斤棉纱,8台手织机,就是一个毛巾厂。

  上世纪初叶,虽然地理上很靠近广州,但传统的小农经济使得里水在工商业上没有作为。1932年,里水籍上海商人陈春泉回到家乡,带回来了一套木织机,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开始。在十里洋场奋斗多年的陈春泉当时只有一个小小的希望———这套木织机能够让平时空闲的农人赚点油米钱。

  经过木匠研究,依靠复制的六七架木织机,陈春泉成立了南海第一家毛巾厂,引起轰动。而毛巾厂的利润也让平时种田或者经营小商品的里水人非常感兴趣。解放前,里水已有百余家毛巾生产企业,成为当地的产业支柱,在里水到处能听见手脚并用的手织机发出的“咔咔”响声。

  现年82岁的昭伯也在这样的潮流中赶了个趟。1948年,依靠多年积蓄加上大哥的帮助,他筹得800元,买了200公斤棉纱,置办了八台手织机,成立了自己的联兴毛巾厂。“那时候,我办厂不需要申请,也不需要交税。或许是因为我的厂子太小,也可能是我们比较偏僻,反正是没人管”。从现在的角度讲,昭伯算是个小手工业主,这家小厂的主要工人都是自己家里人,不够人手才招工。“当时利润还行,一打毛巾生产卖二块五,利润在10%-15%之间。不过,即使开了厂,我的生活也只是中等水平”。而解放战争期间,物价飞涨,昭伯维持他的毛巾厂更显艰难,“棉纱价格最高上涨5成,而国内货币更因为通货膨胀大幅贬值,最后我们只能用相对稳定的港币交易”。

  对于工人来说,日子更加不好过,这些当地农民农忙时割稻子,闲时就在毛巾厂打工。昭伯说,当时在工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做毛巾烂棉邋”,字面意思是说穿着破烂衣服做毛巾,也意味着做毛巾工人饿不死,也饱不了。

  尽管如此,里水毛巾那时的远近驰名,让昭伯特别自豪,“里水毛巾生产虽然质量不是最好,但特点是快,一批定单在上海要20天完成,我们7天就可以交货。我们生产的毛巾还出口到了港澳、东南亚”。里水的毛巾直接送到广州的德星路(现长寿路)一带的商行———那里曾是全省最大的毛巾集散地,再出口。

  铁木机激发的共鸣漂亮的姑娘小伙去广州学习机械操作,从手工业走来的老伙计感慨科技奇妙,附近群众则有了免费闹钟。

  从解放前的民办小作坊,到国营企业,再到股份制企业,南海毛巾厂也历经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

  1953年,里水146家大小毛巾厂组成“里水毛巾手工业联营社”,联兴毛巾厂也包括在内。昭伯因为有做老板的经验,成了副厂长。1956年,里水6家毛巾联营社再次整合成“公私合营里水毛巾厂”,共有手织机756台,工人1350人。1962年,再次改名为南海县毛巾厂。人们把这个名字,一直叫到现在。

  1958年起,手脚并用的手织机遭到诟病,机械化生产提上日程。毛巾厂派出聪明的小姑娘小伙子到广州,学习机械操作。从开始使用铁木机(一种半铁半木的机器,按现在的说法是半自动),到上世纪60年代的全铁机,70年代全部实现机械化,再到1993年标志着高度自动化的剑杆机派上用场,南海毛巾厂的机械化进程循序渐进。

  从现在的眼光看,40年前的机械化属于小儿科,但从手织机中走过来的昭伯则认为这是南海毛巾厂非常伟大的时刻。昭伯回忆说,第一台铁木机轰鸣的时候,他高兴了好几天,总忍不住去研究这台机器。机械化生产离不开锅炉,输送蒸汽处理棉纱,也让昭伯感慨万分,他回想起解放前自己的小厂,处理棉纱时需要在火上架桶来煮,人站在高处用棍子搅拌时,总觉得科技奇妙。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每到下午5时,里水附近的群众都会听到如火车长鸣般的声音,那是毛巾厂的蒸汽机发出的,用以提醒工人下班时候到了。长久以往,毛巾厂的下班鸣声成为里水群众的作息对应钟,“那时候群众都买不起表,往往以我们的鸣声为参照。”昭伯说。

  雪糕引起的自豪“80后”最难忘在毛巾厂做事有免费雪糕吃;老员工最难忘每逢洽谈会,别人坐大堂,他们坐包间,产品好卖啊。

  上世纪80年出生的小邓,住在距离毛巾厂仅200米的地方,他记得小时候,国营的毛巾厂开了一个冷饮店,那是全里水第一家有冰棒、雪糕地方,“我一同学的奶奶在毛巾厂工作,经常有免费雪糕吃。”这让他非常羡慕,但他没办法,他没有亲戚在毛巾厂做事。

  当时的毛巾厂招工非常严格,所以,当陈敬辉1983年进入南海毛巾厂时,他觉得幸运得不得了。“而且,我赶上了南海毛巾厂的好时候。一张来自中国大酒店的定单让毛巾厂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定单是广东省纺织公司交给他们做的,做完后直接送到新开张的中国大酒店,令南海毛巾厂兴奋的是,他们打败了一美国品牌,中国大酒店翻单订货,便直接找上门来,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此后,南海毛巾厂在行内更是声名鹊起,定单不断。

  “有时候我们的货源无法满足所有客户。”在80年代末任供销科长的陈敬辉说,“很多经销商直接开车到我们厂来要货。”那时南海毛巾厂供销科的人都觉得很自豪,在行业内他们总被高看一头,有时参加洽谈会,别人在大堂就餐,就南海毛巾厂的人被邀请到小包间,一来是主办方重视,但更主要的是主办方不想其他竞争对手跟南海毛巾厂的人接触,“因为我们的产品太好卖了。”

  老字号延续的梦想与同行相比,她是如此幸福,“中华老字号”若申报成功或许又是一个起点。

  长期的积累,南海毛巾厂资产丰厚,1995年改制并改名为“南海毛巾有限公司”时,“连审计师也竖起拇指夸我们。”陈敬辉已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说,当毛巾行业很多企业因为资不抵债、经营不善纷纷倒闭时,南海毛巾厂显得十分幸福。

  目前,毛巾厂只做高端品牌,大部分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段时间,大家则忙碌着申报“中华老字号”,他们认为这是公司打造高端市场的必备。如果申报成功,南海毛巾有限公司将成为南海首批持有“中华老字号”的企业。

  ■睹物思情

  解放前凳桌柜险些当柴烧

  在南海毛巾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敬辉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规划图,这是新的厂房图,明年,这家76年历史的老企业将搬迁,离开那栋建于1956年的老厂房。老厂房充满了时代印记,一颗大大的五角星悬挂在大门上方,班驳的墙壁更显出了沧桑。或许,不久以后,这个历经半世纪的织造车间仅将存于人们回忆之中。

  上天眷顾,在公司的一间旧房子中,还保留着三件解放前的办公物件:一把凳子、一张桌子、一个柜子。2003年,他们险些葬身火海。这些在解放前小作坊的办公用具随着合营也被整合进毛巾厂,而部分办公室也一直在使用着。2003年。公司进行ISO认证,一些破旧的办公用具全部被清理出来,而恰恰此时,公司新购买一锅炉,需要木材烧干两天,才能烧媒。于是,这些看上去用不着的木料办公物品也充当了柴火的角色。

  看着熊熊大火燃烧这些老物件,陈敬辉突然意识到,它们见证了里水毛巾厂的风风雨雨,是公司的宝贝,不能就这么毁了。可惜,悔时已晚,最后只留下这么三件。陈敬辉给它们找了房子放置好,他决定无论厂子搬迁到哪里,都要带着,“我们是老伙计了”。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何惠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志文 通讯员 杨金飞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陈平生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