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大中学开始教师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07:37 大河网-大河报

  □田利熙

  1967年,我大学毕业后辗转于新乡、焦作和荥阳,先后在部队农场、省军区农场和荥阳贾峪公社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于1971年年底分到郑州抗大中学(即后来的郑州市五十中)任教。

  1971年年底,在荥阳农村锻炼的大学结业生集中在县城开会,县教育局负责人讲话说要给我们分配工作,绝大部分要到教育战线当教师。分组讨论时每人都表了态:“坚决服从分配,决不挑肥拣瘦讲价钱。”最后把分到郑州一些中学的人集中起来,说门口有车,请大家上车。我们纷纷问道:“把我们分到哪些学校?”带队的人答:“到郑州就知道了。”车到郑州后,先在西郊停了一会儿,宣布了几个人分配的学校,并发了派遣证。然后汽车拉着剩下的几十个学生在市区转了一圈,每停一个地方,便宣布几个人领派遣证下车。最后剩下我们6名同学,在当时的郑州幼师(今省实验中学分校位置)宣布了我们各自所分的学校,我被分到了抗大中学。第二天,我带着派遣证到抗大中学报到,一看校园里只有10多间平房,学生活动场地只有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经了解得知,学校已征得30多亩地,正在建新校园。后来学校领导给我们新分来的大学生介绍了学校的概况:抗大中学的前身,是金水区教育局业余教育办公室于1963年开办的“小学升初中落榜生补习班”,当时的校舍是利用原郑州市工业医院(现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建了一层后停工下马的烂尾楼。教室门窗没有玻璃,通过预制板之间的缝隙能看见天,夏天漏雨积水,冬天漏雪灌风,桌凳都是其他学校淘汰下来的,条件十分艰苦。1965年秋,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生轮流半天上课,半天到郑州灯泡厂、食品厂、瓷厂劳动。后来,学校经与六里屯协商,利用六里屯村的荒地盖房、建校舍。学生捡砖头,加上区教育局拨款,建起了8间平房做教室,学校总算有了自己的校舍,令师生欢欣不已。上世纪60年代学校更名为“郑州市抗大工读中学”,简称“郑州抗大中学”。为了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校的抗大精神,学校聘请齐礼阎砖窑场师傅指导师生自建砖窑烧砖,烧出来的砖用以修建教室、围墙、厕所和校门等。

  抗大中学原有10位教师,与我一前一后分来了近20名大学毕业生后,学校增添了活力。在开学典礼上,学校负责人让我们一个挨一个上台,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学生热烈鼓掌,整个会场气氛活跃。面对学生渴求知识的表情,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学生,不辜负学生们的期望。当时我教地理课,深钻教材,认真备课,经常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如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我编成“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高加索”,深受学生欢迎。

  1975年,学校收归郑州市教育局管辖,校名定为“郑州市第五十中学”。为适应郑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1985年,经省教委批准,学校将原来的高中部改制为职业中专部,定名为“郑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财会、统计和计算机专业。为突出专业特色,前两年又改名为郑州市经贸学校。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