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良被学科领域誉为最年轻的杰出才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09:14 《小康》杂志

  努力:被学科领域誉为最年轻的杰出才俊

  如果说中国农业大学给了陈章良一个偌大的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并赢得众口交赞,那么北京大学的16年,则为他蕴育了可以“爆发”的能量。

  1987年陈章良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刚刚26岁的他被北大破格聘为副教授,28岁时他成为教授。

  “当时我们都觉得他很强,就找机会去看看他。看他长什么样啊,怎么办事的啊”当年就读于北大数学系的于永刚在接受《小康》采访时回忆:“碰面的机会很多,因为他很喜欢打排球,我们经常在球场上见面。”于永刚笑着说,凭球场上的接触,只觉得这个年轻的老师很喜欢玩,也很亲近,熟悉了甚至觉得和自己同学没太大区别,“没想到他成为北大副校长,再到农大任校长,现在又去了广西做副主席”。

  回国初期,人们好奇为什么北大会为这样一个年轻人提供这么好的条件,但翻开陈章良的履历,大家就会明白北大是希望为这位难得的人才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在这里发挥才华,也带动北大。

  1983年陈章良留学美国,从事分子生物和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1985年,年仅24岁的陈章良在欧洲《分子学学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首次宣布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大豆蛋白基因成功地转移到矮牵牛(茄科植物)上,并使大豆蛋白基因在矮牵牛种子里得到表达,这项成果立即得到了国际生物界的注意。

  1986年11月,他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又一篇重要文章,首次发现有一段遗传物质(DNA)可以控制植物基因在种子里特异性的表达,而且这段DNA在种子发育的一定阶段能把外缘基因表达能力提高20倍以上。这一成果再次引起了国际生物界的广泛注意。

  1987年,他又发现并证明调控物质胚胎发育的DNA的存在及其功能,被国际同行专家誉为“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里程碑”,令各国科学家们叹服。

  在科研领域的突出成就,使陈章良提前毕业,这时美国的生物公司频频以高薪相邀,但他选择了回国,选择了到北大拓展国内的生物学领域。

  “学生物的人,不仅仅需要天赋,勤奋同样很重要,我们几乎都是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也说不上节假日了。”肖文开介绍生物学专业的特点:“如果说一个人学生物出了成绩,那有一点非常肯定,就是他不但聪明而且努力,在这个领域里没有真正的幸运,每一步前进都是通过上百个甚至上千个实验做成的。”

  没错,“在美国,我一天只睡5个小时,很多时候都是睡在图书馆里。”至今,陈章良依然保持着少睡多干的生活状态。

  创业是艰苦的,“刚回国时,面对几乎为零的研究基础,我得从头开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陈章良对记者说:“第一次往实验室搬东西的时候还不会骑北方的平板车,但硬是用平板车拉着大大的细菌培养箱勉强上路了,” 陈章良向记者回忆着当年自己骑着平板车歪歪斜斜地经过未名湖边需要拐弯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操作,最后整个平板车连同培养箱都滚到未名湖里去了。

  但一年后,陈章良的实验室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得越来越大,已经堪称一流,实验条件已经能够完成当时国际上最新的植物基因工程操作。

  1991年,陈章良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参加国际基因工程大会,当他向大会报告自己在中国所作的有关植物基因工程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时,与会各国代表达成统一印象:“中国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大的转基因植物植入大田的国家。”

  同年的美国洛克菲勒国际会议和国际第三届植物生物学大会上,陈章良又分别公布了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其中,利用工程烟草植株表达天花粉蛋白;发现并命名的“抗菌肽”蛋白,对于水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杀灭现象及机理研究的初步成果,均为国际首创。引起国际生物工程界的极大兴趣和震动。

  “技术如果没有开发,躺在实验里就永远是技术”,1992年,陈章良成功创建了目前中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之——北大未名生物集团公司。

  科学家、企业家、大学校长,虽然每一个角色都需要不同的天赋与能力,而陈章良将这些集于一身,一路走来,步履矫健。

  激情:让生命与事业的青春永驻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努力工作的状态与激情”,陈章良朴实地道出他的成功秘诀。

  他率真,当校长期间,他可以大笑,或者大发牢骚。而每每回忆过去,他总会为自己的激情所触动。

  他说自己在大学时,因为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他高兴得大喊大叫,甚至拿着面盆拚命地敲打,象在敲打一面铜锣,“咚咚”的响声表达着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他也在欢庆的热潮中姿意渲泄。但面盆到底不是铜锣,最后,他不得不再把敲得变了形的面盆修整好,因为第二天还得用面盆来洗脸。

  在美国读书,他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学习过程。“外面下着厚厚的雪,我就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时看到晚了,就在图书馆的沙发上睡着了,第二天大早立即跑到实验室去”,在实验室与图书馆之间,这种坚持同样源于他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激情。

  农大学生说,自己的校长为了学校的建设去教育部申请资金,讲到激动的地方,会拍着桌子陈述农大学生的艰苦,三农建设的必要,以及资金对农大的重要。这让人们看到的不是陈章良的坏脾气,而是他对学生、对九亿农民的激情。

  当听到朋友称赞他“陈章良这会儿可以挑担子了,成熟了”,这让陈章良“觉得很悲哀,悲哀的是看来年纪是大了,这种棱角没有了,冲劲没有了。”

  其实,对于一个从不愿辜负期盼的人来说,激情是永远不会消退的。而陈章良在讲述自己的奋斗与成功时说的最多的是“要对得住”——他还是那个激情的人。

  或许,他不再锋芒毕露,但他的专注会使内心的激情更为深刻、更为浑厚。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