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遗体后书记再无牵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01:28 南方都市报

  

捐献遗体后书记再无牵挂
1950年,曾源(右)与妻子陈慧合影。

  ◎逝者·曾源

  生于1917年,卒于2008年4月8日。原名曾镜湖,广东省和平县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1942年7月,参加东江纵队。1955年10月转业,曾历任湛江市委第二书记,茂名城市筹建处主任、市委书记等职。1979年调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4月8日,92岁的曾源在暨南园家中闭上双眼。4月11日,家属为他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随后,他的遗体被运至暨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室。

  这位老人,早在9年前与老伴为后事奔波,立下遗嘱:将遗体献给祖国医疗事业。“他这一生,都给了革命,就连最后这身躯,也要留给国家。”他的夫人、89岁的陈慧老人,望着黑色镜框内颔首微笑的曾源,悠悠说道。

  纸行少东家入了地下党

  曾源出生于1917年广东和平县一大户人家。父亲是和平县内老字号“大新纸行”的老板。20岁时曾源考入省城中山大学。受进步思想影响,读书时这个大新纸行的少东家,另一层身份却是和平县委地下党县委宣传部长。

  “我和他认识是在1942年”,陈慧老人回忆第一次两人见面时,25岁的曾源已是东江纵队某支队的政委。“那时他很瘦,说不上英俊,但很清秀。”

  “我看上他什么呢?正派。”一次开会晚了,他和她在山上茅寮留宿,夜里很冷,陈慧挨着屋子最里边躺下,曾源将自己的大衣盖在她身上,自己则缩在屋子靠外角落冻了一宿。这一夜,两人并无对话。但22岁的陈慧,对这个并不善言辞的男同志产生好感。

  因工作调动,曾源奔赴惠阳,托人带小纸条交给陈慧,纸条上写:“小侯兄(陈慧原姓侯),我一切都好。”革命年代的隐隐情愫换来最后的结合。1943年,两人正式结婚。

  “文革”中成了阶下囚

  解放后,曾源转业回到地方。1958年,“二五”初期,国家把开采茂名油页岩作为重点项目,组织了数亿元的资金,选调数万人组成建设大军搞建设。是年,湛江专区第二书记曾源也被调到茂名。

  小东江畔、白沙河边,工棚棋布,意气风发的人们,白天黑夜战斗在工地上。一周一旬就建成一片平房,十天半月又立起一栋新楼……

  1958-1979年,曾源见证并引领了这座城市的建设,从茂名工矿区市筹建工委书记,继而担任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书记。

  但21年间,留下更多的却是伤痛。“文革”冲击,当权派成了阶下囚。曾源年轻时,曾把父亲经营的大新纸行变成和平“工合”印刷社开展地下工作。倾尽家产,在斗争中却成了把柄。

  一些老干部不堪其辱自杀,夫妇俩选择了沉默。“我们不会去死,为什么要死,曾源说,共产党总要实事求是的,将来总会有一天给我们平反的。”1972年12月31日,夫妇俩终于接到平反消息,然而,工作却一直未能安排下来。

  捐遗体来去无牵挂

  1979年,已是62岁高龄的曾源一家离开茂名市,迁至暨南大学,担任暨南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慧则在暨大医学院任职。

  在医学院工作耳濡目染,陈慧常听人讲起供教学解剖用的遗体很难“搞”。两人产生了捐赠遗体的想法。上世纪90年代国内捐赠遗体尚很罕见,折腾了三年,2001年,夫妇俩才真正办妥手续。

  大儿子曾慧生说,父亲一生清廉,虽不善言语,但温和爱笑。1999年,茂名建市四十周年座谈会,台上念到父亲名字时,台下掌声足足鼓了五分钟。老人释然,开心地笑了。

  整理资料中,儿女们看到父亲晚年写的一首打油诗:“死去才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太史公,是非功过东流去,何堪再吟夕阳红,人生谁问不平事,我自乐得两袖风,儿孙仰首人生路,莫须挥泪忆乃翁。”一辈子都在革命,革命是什么,他却未告诉儿子,连一副躯体也不愿留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本报记者 刘黎霞 实习生 胡茜 通讯员 卢健民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