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育中国 社会反哺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9:14 观察与思考

  对于农民的反哺,需要做的很多。总而言之一句话,整个社会既然享受到了农民的恩惠,就应该多创造条件、多播撒 爱心、多施展回报、多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农民群体也能在现代生活中享受起来、幸福起来。

  -河南开封 雷泓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5日至6日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 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4月7日《 珠江晚报》)

  专家预测,“中国每年大概需要5亿吨粮食。中国粮食需求这样大,粮食自给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都会引起国际粮价 剧烈变化”。

  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人口大国”还是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质疑:“中国储粮比世界平均多一倍 ”。中国的农业发展还没有达到集约化和完全机械化水平,支撑雄厚粮食产量的仍是传统农业和少部分机械农业,靠面朝黄土 背朝天的含辛茹苦,这就尤其值得敬仰。社会在感恩农民的同时,也该为这些“中国经济的脊梁”做点什么!

  事实上,对农民怀有敬仰是公民不可或缺的性格构成,是源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吃粮思农”。可这种朴素情怀 一旦和社会结合,常会产生一些令人不解甚至是愤怒的社会歧视:进城的农民工为GDP作出了突出贡献,城市给予他们的多 是冷漠;打工常受“工资克扣”和“用工虐待”;农民进城卖瓜、卖菜等,常常受到城管人员的阻拦。社会用有色眼镜看待“ 社会恩人”,捆绑住了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和慈善情怀。

  为了尽可能让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驰上快车道,社会理所应当履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举措。专家认为,“工业反哺农业”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制度反哺”。彻底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建 立城乡统一制度,在制度上保证农业和农村不再向工业和城市进一步“输血”。尽快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利地位,使农 业的剩余不再过度流向工业;第二,“产业反哺”。统筹考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适合农民就业 的非农产业,以此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业的就业比重尽快下降到30%以下,缓解农村人地矛盾;第三,“收入反 哺”。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建立城乡衔接的福利保障体系。可令人遗憾的是,这 种“工业反哺农业”,除落实了“收入反哺”,减轻了农民负担,“制度反哺”和“产业反哺”的作为都不够积极,调动非农 产业、服务业为农民提供包括价格、财税、信贷等权益支持,就更少了。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业机械,为农民免费提供农 业器械更是一种奢侈。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受到萎缩,可相应的帮农、助农举措并没有得到货真价实的 跟进。这是需要改进的。

  为了给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应得到创造性发展和改进,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拥有 强健的体魄,这是以人为本的政策底线,更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可事实上,现在农民看病仍是“小病拖着,大病看不起”,“ 因病致贫”屡有发生。虽然农村基层实行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救助效应却非常有限,程序繁琐,思想保守,根本没有将之当 作公益延伸,而是当作被迫实行的改革跟进。前几天看到一则农民夫妻投江自杀的新闻,就源于这种“救助虚无”,一家三口 人都患有严重疾病,花费12000元,只报销了800多元。所以,基层政府应该充分挖掘农村医疗制度的灵活性和公益性 ,简化报销程序,敢于花钱,舍得投入,真正让这项制度成为“农民满意”的好制度。

  据报道,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 5%;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 前者的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后者的30%,由此可见,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市民。养育了中国的“功臣”却不能得到应有 的经济增收,这会降低他们继续养育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社会反哺就是提高农民收入,通过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等经济政 策的调整,通过减负增收等途径,让他们的腰包早日鼓起来。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对农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据4月7日《经济日报》消息:今年将继续加大支农投入力 度,全年初步安排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1521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443亿元,比上年增 加75.5亿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 产品供给水平,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据统计,有1.5亿农村中小 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40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但愿这些好政 策能早日送到田间地头,切实让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和改革发展的优良成果,成为致富奔小康的社会主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