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守贞讲座近乎遭到整个社会的围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09:54 郑州晚报

  “我们提出的是拒绝婚前不负责任的性行为”

  这场关于性、爱和婚姻的讲座因“拒绝婚前性行为”的口号被冠之以“浙大开设婚前守贞课”之名通过舆论传播。

  由于 “婚前守贞”字面保守,遭到学者、媒体及社会人士的批评,称之为严重的“思想倒退”。

  著名性学者李银河表示,现代社会结婚年龄的推迟导致难以保持婚前守贞。浙江省性学会副会长许毅称,“婚前守贞”需明确“婚前性行为”和“性乱”的界限,要拒绝的是“性乱”而非性行为。

  评论专栏作家魏英杰甚至直接质问“大学是培养贞节烈女还是自由公民”。

  浙大计算机系同学史睿晟对此则愤然。作为浙大红十字会的一名干事,他参与了这次讲座的筹备。“媒体传播的‘婚前守贞’概念有误,讲座只呼吁拒绝婚前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并非守贞、禁欲。它教育大学生们成熟理智地对待爱情、性以及未来的婚姻。”

  “现在有点压力。我想澄清的是,这次讲座不是浙大开的课,而是大学社团和社会团体的联合活动。我们社团一直在进行‘防艾’、讨论家庭关系的宣传。无论任何活动,它的形式是交流,它的前提是平等,因为生活方式是自愿选择的,而非硬填鸭式告诉你什么对,怎么做,这不是课程。”浙大红十字会会长袁余锋同学说。

  那么,为何舆论会传扬“婚前守贞”,讲座真正的主题概念是什么?

  身着白色西装礼服,嘴角始终挂着微笑的陈安娜,在现场不断和同学交流。作为美国爱家协会华语部(活动主讲团体)负责人,她说这个来自美国的团队,自诞生以来,一直致力于婚姻恋爱心理辅导培训的工作。“我们培训了很多人,80%以上的人听了讲座后拒绝了婚前不合理的性生活,因为,他们学会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做?”

  “有评论把你们提出的‘婚前守贞’理念与‘禁欲主义’挂钩,你如何看待?难道一定要完全拒绝婚前性行为吗?”

  “婚前守贞的提法我还不清楚,听别人说网上有评论。我们所做的,是把所有的后果和可能告诉听众,不论它具体的对与错。我们提出的是拒绝婚前不负责任的性行为,并告知生命、爱与性的真相。”

  性讲座在争议中弥补课堂性教育缺失

  作为80后的典型代表,赵小琛等不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及“性爱”越来越泛滥。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这么总结他们的爱情及性:想在学校里有个人依靠;情不自禁被吸引;生理原因;好奇以及寻找精神寄托,拯救孤独。

  “‘一种需要’促使的行为,极易制造不负责的盲目恋情,为彼此带来伤害。混乱的性观念,已经带来了我们一般人看起来并不明晰的社会问题。年轻时代没有结局的爱情,在不成熟时期过早发生的性,将成为影响人一生的心理阴影。”沈美珍通过自己的研究案例这样总结。

  “性心理的社会性注定了它的成熟需有社会归属感,比如经济上的稳定,对未来生活的自信把握,以及对目前所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安全感。毋庸置疑,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并不足够成熟,而且性知识匮乏。”

  浙江某高校对省内10余所大专院校的一份调查报告:31.1%的学生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社会文明的标志”。55.9%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很正常”。5%的学生认为“男欢女爱,没有爱情也行”。

  著名性学者李银河在一次演讲中表述中国人现在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据1989年的数据,当时只有15.5%的人有婚前性行为。到了2005年,广州的婚前性行为比例达到86%,上海达到69%,直逼西方婚前性行为的指标。

  “所以,性、恋爱以及婚姻,不能无师自通,它是一门功课,是需要学习的。”沈美珍反复强调这种观点。

  被心理专家称之为需要学习的这门功课,在国内已然成为一种缺失的课程。

  4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胡佩诚再次担忧地宣称,国内很多人接受性教育的方式往往是课外渠道,所以,中国课堂性教育是失败的。他的观点是,中国的性教育的阻碍来自整个社会观念。来自各种渠道(小说、碟片以及网络传播)的不良性信息,已成为社会年轻人感知性的主要渠道,包括大量不良甚至变态的性信息,逐渐促使社会上形成性观念的价值观混乱状态。

  “婚前守贞”引发的风波,印证了胡教授的观点。一场学校的社团活动,一个代表一派之言的性教育命题,近乎遭到整个社会的围攻。

  虽然“婚前守贞”的争议存在,然而,悄无声息的,各种关于性、爱的主题各异的思想讲座正在大学校园及专业的婚姻咨询机构中流行。

  史睿晟同学说,早在一个月之前,由杨澜牵头的“阳光工程” 在浙大进行了一次讲座,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同这次讲座契合,比如“慎重对待爱情、婚姻”,“拒绝婚前性行为”等。

  目前,国际的“性教育”模式,一种是重视性道德的“全面性教育”。另一种强调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显然,前者加重了人的社会性因素,合理的性教育内容应涵盖爱情、家庭等和性相关的各种关系的探讨。“目前流行的讲座正是第一种。”

  “这一定程度上在弥补中国性教育的缺失。”无论如何,选择权在自己,正如陈安娜所说,“这毕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只能把所知的现实以及比较好的信息传达给人们,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