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中国在西方仍然面临被误读与扭曲处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16: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四月十七日电题:东西方文明对话:被误读的与被扭曲的

  ——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

  中新社记者周兆军

  美国汉学家孟德卫将一五00年至一八00年之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称为“伟大的相遇”。因为在这三百年当中,双方的交流“始终是双向的”,对话是平等、和平的。中国人曾经友善地称西方传教士为“西儒”,欧洲也在十八世纪掀起一波“中国热”。

  在他看来,十八世纪及更早的时候,西方人以为中国人都是孔子的做派。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的插图中,孔子双手合什,身后是汗牛充栋的典籍,一幅温和、贤明的学者形象。但进入十九世纪后,“欧洲对中国的赞颂,终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幻灭。”西方曾经流行的一幅漫画《神奇的茶壶》,“恶意描绘”中国人的形象:一张邪恶的面孔,拖着长长的辫子,留着长长的指甲。“毫无疑问,这两种形象都扭曲了中国人的原貌。”孟德卫说。

  令人不安的是,时至今日,这种“恶意描绘”依然存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持人卡弗蒂,近日发表了一番骇人听闻的言论:“在过去五十年里中国人基本上一直是一帮暴民和匪徒。”

  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乐黛云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知识界流行的一个名词叫“政治正确”,它不是指持什么样的政治立场,而是一种在公共领域拒绝各种歧视的话语姿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公众人物的CNN主持人说出这样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话语,可见中国在西方世界仍然面临被误读与被扭曲的处境。

  误读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乐黛云说,误读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相异的文化背景或粗疏都可以是造成误读的原因。当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普遍误读的时候,整个中国的形象也必然遭到扭曲。

  最近,围绕奥运火炬的传递,中国与西方所呈现出的相互不理解乃至被一些学者称为“文明的冲突”,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集中体现。乐黛云说,长期以来,发达世界习惯于“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周围的世界。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理解其他文化,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她看来,目前的西方文化体系需要找到一个参照系,一个“他者”,以便用一种“非我的”、“陌生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突破过去的“自我设限”,寻求新的发展。“事实上,很多西方有远见的学者早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乐黛云说。

  “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在挣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之后,也急需在新的基础上,在与西方的平等对话中,更新自己的古老文化传统,完成自己的文化现代转型。”乐黛云说。

  她认为,西方应校正对非西方文化排斥、轻视的心理。同时,中国对本民族文化的复兴也不应是一种封闭排外的文化“复归”,不能认为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纳是“文化歧途”。

  乐黛云说,奥运会本来应该是一次古老的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良性互动的绝佳机会。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另一方面,随着奥运精神的普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

  已过古稀之年的乐黛云,目前正在主编《跨文化对话》丛刊,希望以此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平等对话。她表示,东方和西方不是两条并行轨道的列车,各自向前飞奔,永无相会之日,而是在碰撞和交叉中,不断增进相互了解。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生前所说的那样,不同文明之间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