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方的淘金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1日13:51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黄倩婕、记者吴芳兰/浙江义乌报道

  来自天方的淘金者

  义乌在我们那里名气非常大

  2月27日,在义乌市涉外服务中心,来自埃及的穆罕默德.艾布.安玛热正在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相关手续。担任开罗一家大型公司采购的穆罕默德一年前来到义乌,如今正准备在义乌常驻下来,成立自己的办事处。

  排在穆罕默德后面的小伙子,来自伊朗,3天前才到义乌,他要办理就业许可证,“我刚刚来,想在这里好好工作。 ”他费力地说。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像他们这样来涉外服务中心办理各种手续的外国人,仅2007年上半年,义乌市就办理了来自 37个国家607人的就业登记初审。

  从2007年7月16日起,外国人在义乌就业可以直接向义乌市提出行政许可申请,所有手续均在义乌办理,义乌也成为国内拥有外国人在华就业管理权限的唯一县级市,这方便了在义乌的外国商人。

  最新统计显示,义乌常住外来人口达107万,其中外商过万,常驻义乌的1万余名外商中,约一半是阿拉伯人。

  “不会为找不到清真食品饿肚子”

  “在开罗时,我就已经知道中国义乌,义乌在我们那里名气非常大。”穆罕默德.艾布.安玛通过朋友介绍来到这里 ,“市场太庞大了,真是一个非常诱惑人的地方。”

  在埃及已经获得了阿拉伯语硕士学位的穆罕默德,在当地语言学校专门学习过英语,如今他开始学习中文,“非常有趣”,遇到不知道的单词和句子,他总是说“我还在学”。

  穆罕默德主要从义乌批发水暖、灯具等产品到开罗,再转手出售。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业务有所扩大,开罗当地一家名为Elsondos的公司,让他专门负责在义乌采购的业务,主要是水泵一类的产品。

  “像水暖、灯具这样的产品从其他国家的市场上也可以进到货,来到中国义乌之后发现同样的商品,这里的价格最便宜,质量也有保证。”他说。

  才一年多时间,他已经从单纯的采购商,发展到在义乌筹备办事处。选择义乌设立办事处,穆罕默德说,有一个原因是宗教习惯便利,“在义乌可以到清真寺做礼拜,还能很容易就吃到穆斯林的食物”。

  几个月前,穆罕默德到温岭地区参加当地的一个水泵产品博览会,午饭时间因为找不到一家穆斯林餐厅和清真食品, 他只能饿着肚子回来,“在义乌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

  义乌历史上一直没有清真寺,但随着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不断聚集,目前全市共有200多家清真饮食餐馆、清真肉食供应点、加工点,甚至还有3个清真超市。“在义乌还可以看到清真寺、基督教教堂,各种各样的语言补习学校,几乎可以找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餐馆,一切都非常方便。”穆罕默德说。

  穆斯林老外们多数习惯晚睡晚起,他们常常午夜12点后才睡觉,早上9时后才起床,阿语翻译、众多的清真饭店餐馆的工作时间也随顺着他们,义乌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穆斯林服务体系,并慢慢成为一个穆斯林的聚集区。

  位于江滨西路90号的清真寺,是现如今义乌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穆罕默德来说,每周五的礼拜是非常神圣的。2月29日周五,本刊记者在穆罕默德的邀请下观看了他们的礼拜仪式。从中午12点开始,陆续有穆斯林从各个地方聚集而来,有的甚至是“全家总动员”,院子里停满了车。

  这天也是和朋友们见面叙旧的日子,在清真寺周围,到处可见人们三三两两在愉快地聊天。气氛热闹非凡,一位义乌当地的出租车师傅说:“每逢周五清真寺前面的这条路就非常堵,有时候一堵就得等很久。”

  礼拜大约下午1点开始,广播里传来悠扬的颂经声,全场一片肃穆。清真寺大殿内外全是人,院子里的台阶上,也有穆斯林铺着草席在虔诚地做礼拜。

  “我是义乌人”

  来自土耳其的张大力(中文名)来义乌做生意已经6年多了,他在土耳其经营一家饰品店,总是来义乌寻找皮带、饰品等货物,也做一些代理。

  “我是义乌人,有很多义乌的朋友。”张大力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他是义乌发展的见证人,“我第一次来义乌,曾担任过我的翻译的年轻人陈云戬,当时他还在一家在义乌的土耳其公司工作,如今已经自己成立了外贸公司,我还成为了他的客户。”

  “我中文说得不好,有时候单独交流会有些吃力,如果中文说的更好一点,做生意还要方便一些。”张大力说,英语和汉语他都只会一点点,借助英语与土耳其语的翻译软件与记者交流。

  在他的房间里,他非常热情地招待了大家,从土耳其带来的苹果茶、手指形面包,还有巧克力与大家分享。在离开电梯时,张大力会自然地说:“你们是客人,你们先,我是义乌人。”

  刚刚忙完订货事宜的张大力,还有一个星期的空闲时间。以往每次处理好业务,他都会去其他一些城市转转,已经去过中国不少城市。在他的电脑上存放着很多到各地旅游的照片,他说自己知道中国的很多情况,还不时地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疑惑。

  张大力也有自己的抱怨,“生意不好做”。他说,最早开始做生意的时候,每隔二十几天就会来趟义乌,现在差不多三个月才来一趟。“做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现在不光土耳其,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有很多人来义乌进货,赚钱也不轻松了。”

  他还十分神秘地说,现在来义乌订货已经不从上海转机了,因为在飞机上总是会碰到一些熟人,都是来义乌经商的。

  “我现在一般从广州走,可以避免和他们一起,不想透露什么信息。”他说。现在到土耳其去做买卖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在他的家乡可以看到很多卖中国东西的商店,有些就是中国人自己开的。

  艰难,但充满机会

  相比之下,穆罕默德的圈子还局限于阿拉伯人。

  一家开设在义乌市端头新村29幢2单元的咖啡馆,名为“哈都德”,是穆罕默德经常去的地方。“这是一个来义乌 6年的埃及朋友开设的,我们常常在这里聚会。”

  这家开业不久的咖啡馆,按埃及风格装修,楼房外墙上巨大的广告牌非常醒目,两个埃及小伙子和几个来自江西的打工者照看着。交流是最大的问题,来中国还不到2个月埃及小伙子只会讲阿拉伯语,会一点英语,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交流基本靠手势”。

  穆罕默德喜欢来这里,他说,“我这个朋友在义乌的生意已经做得很大了,想为在这里做生意的埃及人提供一个聚会的地方。当然这里也对其他人开放。”

  穆罕默德说自己非常想念家人,“等我把生意做大了,把他们一起接过来。”除了几个埃及朋友,穆罕默德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交流。他总是说,还在慢慢地适应这里的环境,融入义乌。

  穆罕默德的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翻译兼个人助理穆文平,几乎形影不离。穆文平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兴隆乡, 他也信仰伊斯兰教,中学毕业后,在当地学习过阿拉伯语,还会英语,虽然不太标准,但交流没有问题,“像我这样的阿语兼英语翻译十分少。”穆文平十分自豪地说。

  穆文平说,几年前自己的妹妹来义乌在一家小公司做翻译工作,在她的建议下,他便参加本地的阿语学习班。目前, 由于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在宁夏等地,一大批会说阿拉伯语的穆斯林走出家乡来到义乌。目前,义乌的阿语翻译已有3000人,其中60%是宁夏人。

  虽然在语言方面还有些障碍,但这并不妨碍穆罕默德慢慢形成自己的生意圈子。“有些艰难,但只要勤快一些,在义乌一定能干成自己的一番事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