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别叫我成功的商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16:02 青年参考

  ::文DingQingfen 编译王大卫

  3月9日,主题为“重建世界”的亚洲商业大会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召开,一位中国企业家成了会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充满激情的演说和对“公司慈善”典型的“中国式理解”,博得了阵阵掌声。

  他是蒙牛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也是第一个在海外谈论企业社会责任的中国企业家。

  

  大谈“社会责任”

  这位50岁的企业家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身着黑色西装,打着一条绿色领带,领带上有蜿蜒的小路和黑白相间的奶牛。哈佛商学院、法学院和肯尼迪政府学院,联合邀请他参加这次会议。

  大会上,其他企业家都在谈论“亚洲如何通过挣钱在世界上产生积极效应”,牛根生却大谈他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公司如何花钱才有意义。

  他说:“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运用自己的财富帮助穷人,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即使再惊人,也对重建世界、改善世界毫无用处。”

  

  以“火箭速度”发展

  1999年起家时一无所有,2007年却一跃成为中国顶级乳制品生产商,蒙牛的“火箭式蹿升”委实惊人,由此赢得了“世界上最快的牛”这一绰号。

  带来这一切的英雄无疑是牛根生。他1983年加入中国乳制品巨头伊 利集团,从洗碗工干起,历经9年磨炼,升为主管产品运营的副总裁。

  1999年,牛根生离开伊 利,开创了蒙牛公司。创业之初,没有工厂,没有销售渠道,也没有奶源,可公司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攀升至业界领先地位。从1999年到2003年,蒙牛的收入年均增长223.2%。

  然而,在国内领先不是牛根生的终极目标。根据他的计划,到2011年,公司将跻身世界乳制品生产商的前20位。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开拓海外市场。

  2005年,蒙牛开始拓展全球市场,把产业链发展到中国香港、澳门,并拓展到东南亚、俄罗斯和美国。蒙牛的产品很受欢迎,在香港,蒙牛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2006年,蒙牛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市场上占据了领导地位。

  

  给予让人更快乐

  牛根生不喜欢别人叫他“成功的商人”,他喜欢别人叫他“负责任的企业家”或者“慈善家”。

  2006年2月,牛根生辞去了蒙牛集团总裁的职务,只担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一变化让他得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中脱身,从而可以帮助管理层专注于“回报社会”这一更大的目标。牛根生坚定地认为:“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人得到的快乐只有一点点;把自己的财富回报给社会,他得到的快乐会更多。”

  现在,他花费大部分时间来回报社会,他的努力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牛根生得奖无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被《凤凰周刊》评为世界四大慈善家之一,和他一起获此殊荣的是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和李嘉诚。

  他获此奖项,主要是因为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这一创立于2005年1月的基金的目标是,在医疗卫生、教育和农业方面改善当前的状况。牛根生宣布把他和家人在蒙牛的所有股份捐给“老牛专项基金”,这成了很多媒体的头条新闻。企业家捐出全部股份做公益的,牛根生是“全球首例”。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超乎想象的艰难抉择。但是,牛根生在哈佛演讲时说“做出这个决定很容易”。他说:“我认为这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路径。如果你想帮助处于困境的人,如果你想居住在没有贫穷、疾病的和谐社会,你必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努力创造。能够遵从这一原则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坚持牛奶捐赠

  在牛根生的领导下,蒙牛充满热情地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在最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行动。

  从2000年起,公司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此后每年,投入逐渐增加,2006~2007年度,公司拿出两亿元用于此项活动。

  在西方,喝牛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量是200升,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只有 25升,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只有2.5升,是欧美消费量的1.25%。

  因此,2006年,蒙牛开始了牛奶捐赠行动,免费向贫困地区1000所小学的师生提供牛奶。尽管这些低收入人群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成为蒙牛的客户,但牛根生认为,这项计划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美国《华盛顿邮报》)

  参考资料

  牛根生小传

  牛根生,1958年生,内蒙古人。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加入内蒙古伊 利集团,1992年担任伊 利集团副总裁。1999年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2004 年带领蒙牛赴香港上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