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读泛长三角时代:上海龙头作用至关重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3日13:42 《决策》杂志
泛长三角元年? 策划人语 “元年”是一个形象的时间表达,它预示着,更大规模或更长远的旅程已经开始。 如果我们站在这个时间的“门槛”上,转身向后眺望,就会发现,在由那些标志性节点组成的一条时间轨迹中,不仅点缀着长三角经济合作试验失败与搁浅后的惋惜,更镶嵌着区域经济合作重启后的希望。在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背后,是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的浩浩大势。 2003年,被公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长三角年”。然而,在接下来的5年中,相对于诞生在南中国的“泛珠”,长三角留给世人的,更多的是等待。 当时间的车轮行进到2008年1月时,发展的态势开始出现转机。随着“泛长三角”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由此开始了真正的“现在进行时”。对于正在努力重构的长三角而言,虽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已是势不可挡。 “善弈者谋势”。在长三角经济圈历经10年孕育之后,一系列迹象表明,长三角在2008年,将可能有另外一种选择——“泛长三角”。 “泛长三角元年”能否成为2008年的区域符号而被记载?不管是长三角本身还是安徽等周边区域,都在等待大幕真正开启的那一刻。不过,在一系列的猜想与创新中,一个充满各方利益诉求与博弈的“泛长三角”时代,正在人们的期待中渐行渐近。 泛长三角猜想 -本刊记者 张道刚 从2004年《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15个城市到2006年《指导意见》中的两省一市,这个过程用了两年,那么,两年过后的今天,“2+1”能否再次扩容?这给安徽等周边地区乃至长三角留下了不尽的猜想空间。 动态的长三角,从来不缺乏想象。 2008年的想象,来自一个更具深意的背景。今年元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时隔8年之后再次视察安徽,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胡锦涛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对于20年孜孜不倦地融入长三角“俱乐部”而至今仍在门外的安徽来说,却意味深长。这不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泛长三角”概念,而且要求安徽“积极参与”。表面上,“融入”与“参与” 只是一词之差,实质上身份与地位截然不同。 显然,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安徽乃至长三角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的空间,就有跳跃的空间,甚至变革的空间。 让云彩落下来 “泛长三角”在哪?是“2+1”还是“3+N”? 当学界为一个敏感的“泛”字而争论不休之时,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给出了一个权威界定: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这就是宋林飞的“三定法”,也是当下学界认同度极高的界定。 若按这个权威的界定,胡锦涛总书记提到的“泛长三角”,就是苏浙沪包括安徽在内的邻近省份。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当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说出上述一番话时,一个承载着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 其实,安徽渴望长三角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就在今年4月初,安徽的一位交通官员透露,安徽与长三角城市间的高速不停车收费系统有望在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过往车辆经过收费站时不用停车,可以直接从车辆中事先设置的电子储值卡中扣除,实行电子非现金支付通行费。而交通部原先只计划在苏浙沪长三角地区进行高速公路收费联网试点,后来安徽通过积极争取,最终加入到试点行列。 “以上海为领军的长三角地区向西的渐进式扩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告诉《决策》,在他看来,要不要“泛长三角”的名头,那只是个策略问题。 然而,这个“名头”对于正在加速崛起的安徽来说至关重要。若是“泛长三角”概念,安徽等周边地区就不再是观察员和列席者,而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和参与者。显然,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是一个角色不同的“概念股” ,安徽没有理由拒绝这个诱人的“名头”。 在学界热议的同时,政府层面推动的脚步也陡然提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安徽的代表、委员建议国家尽快将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分工确立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其内容是:在国家发改委已经编制的“长三角发展规划”中增加“泛长三角”章节;将“构建长三角经济圈”纳入即将出台的“加快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意见”当中;在“泛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和交通设施对接上,通过政策引导来合理布局;由国家重要部门牵头,将“泛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及周边省市集合在一起,探讨合作的切入点。 “虽然这份建议只有薄薄的几张纸,但字字扣在点子上。这反映了安徽的强烈渴望,是将泛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次最有效的争取。”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如是说。 安徽在此时急欲提交这份“建议”,有其深层次的背景。在2004年国家开始编制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长三角是最初的15个城市,2005年在台州的积极争取下,其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 但《规划》中的一些章节,对上海乃至长三角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明确的要求,这似乎透露出一个信号,形式上不接纳新成员不代表放弃实质上长三角对外围地区的影响力。在2006年编写的《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但在《指导意见》的最后章节,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为长三角的再一次扩容预留了一定的空间。 不难看出,从2004年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15个城市到2006年《指导意见》中的两省一市,这个过程用了两年,那么,两年过后的今天,“2+1”能否再次扩容?这给安徽等周边地区乃至长三角留下了不尽的猜想空间。 其实,在2005年由建设部牵头编制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已将温州、芜湖等7个城市纳入,这就是“16 +7”的23个城市。此外,早在2004年交通部编制的“长三角交通规划”中,也包括了安徽、苏北等地。显然,这就是对“泛长三角”渴望与执着的底气。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