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人文社科专业占主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4日14:58 中国网
具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人文社科专业占主体
  前排从左至右:姜明安、龚祥瑞、陈兴良、王建平后排从左至右:陶景洲、刘凤鸣、李启家、王绍光、李克强(照片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提供)

  北大传统与官场共性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这是北大早年校歌《燕园情》中的一段,“浪漫气质、自由情怀、高远志向”充溢其中。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当年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至今还被称作北大精神的一部分,追求“自由民主”也一直为老北大人所津津乐道。

  尽管建国后,这样的风气一度丧失,而改革开放以后,相比其他大学,北大的传统依然顽强。亦有观点认为,北大毕业生理想主义成分稍重,很多北大毕业生个性张扬。

  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视野开阔、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但和官场稳重务实的气质有较大差异。从北大毕业10年的中文系学生林宏(化名)说,他有几位进入政界的同学,至今还只是科级干部。

  事实上,北大也正在改变和政治“保持距离”的传统,越来越多的官员愿意到北大接受培训,并取得北大的学位,北大似乎也愿意接受他们。如徐湘林供职的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对官员的吸引即很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北大也将越来越多的官员请到学校任职。2003年5月,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两周年之际,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的徐光春,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王晨,新华社总编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振中等被北京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

  有人认为,北大的职责应该为国家、民族培养更多“仰望星空”的人,培养政治领袖不是北大的传统。

  大部分北大毕业生并不以仕途为追求,现在居于政界中坚位置的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不少人是通过学生、青年工作的渠道步入仕途。

  例如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毕业于北大国政系,1983年进入共青团中央工作。陕西省省长袁纯清,1978年在北大法律系学习期间,曾任校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1982年后曾出任北大团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常委、学校部部长兼全国学联秘书长等职。

  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范亚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批北大人在校时就以稳健、谦和、低调的特点为人所公认。

  确实,目前在职的北大毕业生多给人以低调感觉,例如,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被新华社下属一媒体记者“追到”楼道里也坚决拒绝,并表示,不接受专访是自己的一个原则。

  其他官员,如李克强(北大法律系毕业)、李源潮(北大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等官员也很少在国内媒体上公开展示更具个性的一面。

  人文社科背景官员占主体

  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九成多就读于文史哲、法学、经济、政治等人文社科专业。在上述57名官员中,仅有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邓楠、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两人就读于北大的物理、化学系。

  与此相对应,在整个官员群体中,文科背景的官员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07年5月末,全国31个省市区的省委书记和省长中,拥有人文社科类教育背景的官员占总量的75%以上。

  “出现这种现象的大背景是随着社会管理的复杂化,国家对人文社科背景官员需求量上升的结果。”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徐湘林表示。

  北大原校长丁石孙从一个更广范围的视角来解释这种现象。他说,世界变得如此之小,但所有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别非常之大。“我们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地去了解别人,学习别人,而不是简单地照搬?首先应该是互相了解,互相比较,这样一来,人文学科就大有作为了。”

  多年前,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每年要对该校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每次他都乐观地鼓励学生:具有人文社科专业背景的官员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管理者的主体。

  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大量出现,则是这个趋势的一个组成部分。但1978年进入北大政治系读书的徐湘林提醒记者注意,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其他具有人文社会学科优势的院校也会出现类似现象。

  在中国校友网的“高校杰出政治校友榜”中,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均排在前十名之列。

  “随着社会对文科官员需求的增加,北大这样具有文科传统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未来政坛上的表现还有相当的潜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姚欣保更倾向于作此推测。

  “据排行榜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运营总监赵德国介绍,‘2007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榜’以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成长为杰出政治家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是衡量高校党政人才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

  “‘杰出政治家’是指现任国家级正职领导、国家级副职领导、省部级等正职领导,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等,这些人才都是我国优秀党政人才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治党治国治军的中坚力量。”

  “治国方略的某种调整”

  2005年1月,《中国新闻周刊》曾根据当时的省部级官员调整做分析,认为隐含着治国方略的某种调整,文章摘录如下:最近,全国8个省(区)、2个国家总局、1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发生变动。8个省(区)包括:辽宁、河南、福建、安徽、西藏、青海、陕西和吉林,2个国家总局是体育总局和广电总局,1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地震局。

  人事变动涉及18人,其中14人履新,4人退休(其中一人将在“两会”之后卸任)。

  这次人事变动中离任的4名高官,除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专业是体育以外,其他3人——辽宁省委原书记闻世震,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和国家地震局原局长宋瑞祥(曾任青海省省长)均为理工科出身。

  履新的14人中,5人出身理工,分别是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安徽省省委书记郭金龙、吉林省代省长王岷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及新任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相比较而言,文科背景的新任官员比例占七成。

  这与一段时间以来,理工学科背景的官员比重较大相比,似有不同。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刘启云表示,工程师——经济学者——法学学者(后两者可被统称为社会管理型学者)的代际变化,隐含着治国方略的调整。

  刘启云认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为适应“直接”管理经济的需要,社会管理型学者相对被边缘化;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间接”管理经济的需要,社会管理型学者可以更多运用法律和政策的杠杆进行调控。

  中国一年前(2004年)已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由社会管理型学者进行社会事务管理,无疑在整体上可增加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因素,因为协调与组织能力,正是他们的所长。(作者 杨中旭)

  北大教育背景的正部级官员

  姓名  出生年份 现职             教育背景

  王梦奎 193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经济系

  廖锡龙 1940 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长     1999-2001北大研究生班

  陈福今 1941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 北大哲学系

  胡德平 1942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 北大历史系

  张维庆 1944 国家计生委主任          北大哲学系

  邓楠  1945 中国科技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北大物理系

  蔡武  1949 国务院新闻办主任         北大国政系

  薄熙来 1949 商务部部长            北大历史系

  李源潮 1950 江苏省委书记           1986年获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

  冷溶  1952 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       北大哲学系

  袁纯清 1952 陕西省省长            北大法律系

  白春礼 1953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北大化学系

  李克强 1955 辽宁省委书记           北大法律系

  赵乐际 1957 陕西省委书记           北大哲学系

  胡春华 1963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北大中文系

  郭庚茂 1950 河北省省长            北大国政系政治学专业干部专修科

  (特约撰稿王骞据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校友网2007中国高校杰出政治家校友排行榜名次学校名称所在地区人数

  1 清华大学    北京   41

  2 北京大学    北京   34

  3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25

  4 吉林大学    吉林   18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17

  6 复旦大学    上海   14

  7 山东大学    山东   9

  8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9

  9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8

  10 南京大学    江苏   7

  中国科技大学  安徽   7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7

  (《南方周末》□本报特约撰稿 王骞 发自北京 2007年6月14日)

[上一页] [1] [2]


不支持Flash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