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小川屡获升迁同时在学界影响不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5日11:13 《人物》杂志
1972年,作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周小川被送到北京化工学院读书。4年大学生活,他逐渐对计算机,特别是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室工作。两年后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周小川考上了机械研究院系统工程应用工业的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界的老前辈严筱均教授。 如果对周小川的经济学研究作一个时间段上的划分,1978年前后这一段时间应该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周小川只是对经济问题感兴趣;而在此之后,周小川开始进入到研究的层面。应该说,这一大变化与周小川所参与的两个涉及国民经济的大工程有关:“川汉输气工程”与“30万吨乙烯工程”。 “20世纪70年代初,很多人以为四川的天然气储量非常大,不仅每年可向武汉输送150亿立方米,甚至还有150亿立方米可送往上海。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输气管线办公室’,决定上马这一特大的能源工程。接下来,办公室就从全国调集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我也被列选其中,去搞管线压气站方面的自动化设计。”周小川说,后来才发现,原先上报的数据水份很大,实际上四川的天然气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这样,‘川汉输气工程’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有进口的设备、材料,连同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 “另一个是‘30万吨乙烯工程’。据考察比较,这样的工程,我国的设计制造能力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太大。于是,有关部门决定准备将整个工程实现设备国产化。可是,国内的石油价格太低,乙烯行业毫不费力就能赚取到高额利润,他们根本就不想购买国产设备。同样,设计部门和制造部门,也不怎么考虑经济选择原则,关起门来一门心思搞‘国产化’。结果费时多年,‘国产化’计划中途夭折。”于是,参与了成套设备中央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周小川,同样也是无功而退。 两次“劳而无功”的经历对周的触动很大。他开始意识到,这些项目之所以半途而废,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密不可分。恰巧当时,在钱学森等一批系统工程学者的倡导下,学界有意运用系统工程解释社会发展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周小川从那个时期开始从事经济方面的应用开发。 1981年初,周小川研究出一个关于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模型。当时,正值中央提出在20世纪末经济翻两番的宏伟蓝图,这一模型配合中央的构想,对发展、人口、环境以及部分经济政策问题进行了定量化、系统化论证。这一做法后来被证明,是国内用系统动力学和计量经济学在计算机上建立较大规模经济发展模型最早的一次尝试。 同一年,周小川与合作者研究出一套研究中国货币流通规律的模型,采用定量的方法,借助网络来描述货币流通的途径以及货币在每个环节滞留的时间,并表明其流向。以通过数量化的模型来描述金融问题方式,这在国内也是没有过的。 对于周小川在这一段时期的表现,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评价很高:“1979年至1980年,周小川曾构造了一个多部门动态发展的社会经济仿真模型,并用于政策分析。和许多从工程界转向经济分析的学者一样,他们都是先从结构问题和动态发展这种数量关系很突出的领域入手的。但周小川的结构分析一开始就突破了单纯物质生产领域的传统框架。他的这项工作及事后产生的论文,至今对学术界仍有启发。” 1985年,周小川于清华大学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毕业论文是《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毕业之后,担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显然这不是一个权力职位,更多的是一个研究平台,周小川与当时中国顶尖的学者挥斥方遒。当时,具有良好经济学素养的吴敬琏对周小川的知识结构完善很有帮助。渐渐地,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经济体制、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保、财税、企业等多个层面,在研究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发表了很多有关国际经验比较的文章。 此后,周小川先后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他是1991年起开始担任金融管理重任的。当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曾是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在中国四大专业银行里很有特色,一方面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当时实行的体制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成份,另一方面,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在海外有许多分支机构,这又需要银行实行一定程度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办法。此时,周小川的学术优势与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使其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他本人自然也在中国银行的实践中,学到了许多银行业的知识和经验。 走出书斋后 从1995年起周小川出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第二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最能说明周小川经济学家本色的是,在屡获升迁的同时,周小川所著《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著作奖”,论文《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分获1994年、1997年度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奖“孙冶方奖”。其间,周还以英文形式在国外发表了一些论文。 1998年周小川接替王岐山,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与当年在中国银行当副行长不同,一方面,这一次他的位置是一把手,另一方面他要管理的建行在前任王岐山行长的管理下,很有起色,而且这时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银行化程度更高了,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据说,他曾努力推动人事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改革方案的出台。遗憾的是,任期较短,他很快就调任证监会任主席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涉足金融界,周小川先后任中国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可以说亲身参与制订了中国银行业十年改革历程的每一个关键决策。但奇妙的是他从未担任过基层领导。 中国普通百姓认识周小川,更多的是他在证监会主席的任上。2000年任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第四任主席,是周小川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周的任命宣布当日,沪深股市大幅高开,欢迎这位新锐的改革派官员。这被视为“业界和投资者对周小川均抱以高期望的信号”。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国证监会主席已经成为公众的焦点。证监会主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媒体和市场所关注。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解决会影响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周小川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先天缺陷。建立一个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市场成为周小川的目标。于是他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2001年《商业周刊》的“亚洲之星”评选中,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入选“决策者之星”。评选委员会认为,在周小川履新以来,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诸如变“审批制”为“核准制”、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出台“退市令”、对操纵股价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等——使得中国的证券市场在深化改革、加强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越来越像美国的华尔街而非赌城拉斯维加斯。 2002年11月,周小川推出了他在证监会主席任上的最后一项重大改革:引入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市场对此反应冷淡。不久后周离任的消息传来,市场却以上涨表示“欢送”。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周小川最大的贡献是为证券市场建立了规则”。 同年12月28日,周小川被任命为央行行长,再次被推到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沿。此时,新一届政府总理尚未正式出炉,无论是从惯例还是从速度上看,这项任命都是不同寻常的。仅仅就经济领域而言,金融改革将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所要面对的最急迫的问题。接任前一天,周小川还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上海谈论“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央行行长的位置,原本是一个远离“公众”的角色,而周小川却一次次成为“公众人物”。有着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和证监会多重经历,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周小川,似乎有理由让人们相信他能成功把握好中国人民银行的航向。 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小川再次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接下来的任期中,人们期待着他能够自如地驾驭中国的货币政策,期待着中国经济继续创造奇迹。 不支持Flash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