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金融”计划思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10:20 南风窗

  平台整合进行时

  上海国际集团的前身——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国投”)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到海外发行债券和筹借国际商业贷款,累计融资40多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当时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正是在此基础上,2000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组建成立了上海国际集团。从一开始,上海国际集团确定的经营目标就是“逐步发展成为以金融产业为核心,以信托、证券为品牌特色的地方性金融控股集团”,坊间称其是“为金融控股而生”。

  据称,央行“金融控股调研组”2004年10月曾来到上海国际集团总部,目的就是针对《金融控股公司法人治理与会计制度》——第一个关于金融控股的法规进行深入了解。在央行调研组的会议上,上海国际集团高层首次提出并分析了发展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可行性。

  此后,上海国际集团金融控股课题组对集团各部门、各子公司进行了调研,甚至前往中信金融控股集团取经。2005年1月,《建立SIG(Shanghai International Group)金融控股协同机制的可行性研究》在上海国际集团内部获得批准立项并启动。3年来,上海国际集团关于金融控股基本战略的研究已先后多次向市政府汇报,阐述战略选择,并提出了相关战略步骤的初步设想。

  上述设想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为媒体所熟知的“三步走”战略。不过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陈,每一步都很不容易,光是把上海国际集团对浦发银行的股权集中,就花了很长时间。

  尽管是以浦发银行为核心来搭建金控平台,但在2007年以前,上海国际集团连同旗下上国投,合计仅只占浦发银行11.74%的股权,其余股权则分散在以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资公司”)、上海久事公司、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大股东的25家股东手中,为此上海市政府不得不动用行政划拨的方式将部分股权集中。此一役,上海国际集团连同上国投仅仅花费17.21亿元,便增持了浦发银行超过22%的股权。

  2007年10月,上海国资委将持有的上海国资公司100%股权,无偿划入上海国际集团,并将后者从隶属于上海国资公司的二级单位直接“提拔”到国资委麾下,变身国有独资公司。2008年初,上实集团又将其名下3%的浦发银行股权无偿划转给上海国际集团的两家子公司。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已是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国泰君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并控股上国投和上海证券等本地核心金融企业。作为上海金控平台设想中的框架企业,上海国际集团可以说基本“转正”了。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上海国际集团董事长吉晓辉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解释说,目前上海金控的定位是作为第一步的财务投资集团,第二步的方案是做战略投资集团,加强对集团旗下机构的战略协同,不仅仅是股权控制,这个方案已经上报上海市政府,等待批准。

  重组后遗症及变数

  就在上海市对金融国资大手笔腾挪转移的时候,从市场业界到政府高层,也传来一些不满和质疑的声音。

  不满的声音首先来自于被100%无偿划拨给上海国际集团的上海国资公司。据国内媒体报道,在两家公司合并前的2005年和2006年,国际集团的盈利能力一般,年利润与其资产规模不匹配,而国资公司同期却完成高达几亿元的利润。虽然两家公司的资产规模都达到200亿以上,但论整体资产质量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国资公司明显优良很多。

  上国投2007年4月发布的《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上海国际集团的资产总额为310.7亿元,负债总额为185.68亿元,利润总额为8.02亿元,净利润为6.14亿元;而被并入的上海国资公司,到去年年底,资产总额为231.14亿元,负债总额为108.85亿元,利润总额为3.88亿元,净利润为3.43亿元。

  更重要的是,完成划拨之后,上海国资公司的资产规模正在逐步缩减,为补偿上实集团和上海久事集团等公司对上海国际集团无偿划转的浦发银行股权,原上海国资公司持有的兴业银行、中国平安、复旦复华、交大南洋等上市公司股份被当作交换无偿划给了上两家公司,据国内媒体报道,这些资产能有几十亿,而且变现能力非常好。

  至于为何这么做,上海市方面并没有给出公开的解释,一位熟悉有关操作的人士告诉记者,国外的金融控股集团都是这种模式,因为这样才能利用同一只股票作为激励约束的标杆,有效地形成内部合力,不然有可能会损害被并入企业的积极性,“这样能弥补上海实力强大的金融企业不多的弱点,起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作用。”

  也许正是鉴于这个原因,由上海国际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上海银行,才会在几年前一直徘徊于加入金控和独立上市之间,目前,上海银行已准备开始定向增发并加紧了上市步伐,“如果不选择上市,(上海银行)难免会面临被合并或者被划拨的局面。”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分析说。

  此位人士还判断,国泰君安此前与上海证券之间的合并传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前者对金控的热情,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前者想摆脱行政束缚自行发展建立证券控股集团。

  上海“大金融”计划的一波三折,无疑是摆在2007年底上海市新上任的两位副市长——主管金融财政的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以及主管国资的原宝钢集团总经理艾宝俊面前的主要问题,是坚持推进上海特色的行政重组,还是用市场化的方法循序渐进,这也许不仅仅是上海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问题,更是这个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问题。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