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浩:大学应有寂寞的自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10:24 新京报

  1998年,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的时候,就已经有钱理群、陈平原先生开始进行反思。十年以来,北大在硬件上有着很大的改观,但是,所获的批评,似乎也日益增多。在我看来,这些批评,并不全是针对北大的,而是针对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理念的。所以,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理应对于大学理念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大学是文化移植的结晶,西方的大学是自然成长的过程,中国大学的诞生是国家自强的举措,所以,不可能在幽静的地方盖房筑屋,中国大学在大城市的格局,天然决定了中国大学面对的必然是政府的提携和干涉。因为大学的发展依托于政府的作用,大城市往往是省会和首都,大学就近获得政府拨款的同时,也免除了一种寂寞的心境。

  大学各个学院建筑的古色古香,使得大学自身生态保持一种“象牙塔”的特征。我们看到具有传统的大学,哪所大学没有一点老楼旧屋呢?

  我们不论各地那些没有品位的大学城和新校区的建筑,就是北京大学后来盖的房子,几乎和商场没有区别,单单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见证大学建筑品位的沦丧。所以,大学建筑本身,就是大学精神的一种表征,希望正在设计中的大学,不要丧失一股书卷气和古意。

  当然,大学的寂寞,并不仅仅表现在大学建筑类似修道院的古色古香,而是表现在大学的心态。身处象牙塔的大学教授,其实还要面对现实世界,民族国家崛起之后,社会对大学寄予很大的期待。更为关键的,大学尽管脱胎于修道院,但是,大学相对于教会来说,依然是一种世俗的力量,因为,教会不可能避免对大学的干预。大学正是生长在世俗与超俗、教会与市镇、政治与经济、民族与世界、保守与激进的多元生态之中。在这种多元生态中,大学很好的保持了一种张力,大学教授面对世界更多的是持有一种宁静的心境。这种充实而宁静的心境,我们就可以说是寂寞。

  即使国立大学的经费来自于政府,但是,政府也不能通过拨付经费,对大学进行不适当的干预,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具有寂寞而宁静的心境。

  我们看到,美国社会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是,美国的大学并没有陶醉在功利的计算中,这正是美国大学的成功之处。令人惊异的是,中国并不是发达的国家,但是,中国大学沉浸在功利计算中,似乎已经不能自拔。这是什么道理?问题出在中国大学在对世界大学进行移植过程中,没有将这种寂寞的大学情怀引进过来,大学对于民族国家的成长过于敏感,一方面使得北京大学具有先天的忧患意识,从好的方面说,北京大学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民族国家的成长,贡献独多且大。这正是蔡元培先生赢得声誉的原因。

  北京大学的传统,特别突出在“爱国”,使得北京大学成为一所高度政治化的大学。蔡元培先生具有中国大学保姆的作用,北京大学的这种传统很快在其他大学蔓延,使得中国大学难以建立为学问而学问的寂寞心境。我们看到,百年中国大学史,也许个别教授具有寂寞的心境,但是中国的所有大学对于政治和经济具有高度的敏感,这样,大学与政治、大学与经济、大学与社会之间,并没有保持一种适度的张力,就是拥有围墙,都不能使大学成为象牙塔,更别说拆了围墙了。

  在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之中,大学唯政治和经济的马首是瞻,大学的思想品质,成为一种稀有元素,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喧嚣。喧嚣中获得的只能是一种同质化的时尚,只能是一种政治口号和金钱的作用,这样,大学自身便迷失在政治权力和市场经济的森林之中。  

  作者:河北科技大学教授 谢志浩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