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生:北大精神应由现在的师生承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12:24 新京报
朱青生:北大精神应由现在的师生承担
朱青生

  “我认为北大精神,与其说是北大自己的传统,不如说是国家和民族对北大寄予的期望。北大自己是不是能够秉承这个精神,这很难说,因为在北大里面,所有的人和事都充分地反映了今天这个社会里的所有问题和现状。既有对社会的推进作用,也有相反的延缓作用。发动文化大革命不是也是北大贴出的第一张大字报吗?有些时候给社会起不良作用的人也未必不是来自北大。大学的作用是中性的,它不必定在推进社会前进,也不一定趋向现代化。但是北京大学总体的趋向是为了人间的公正光明而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这点是知识分子的基本道德,也是北京大学必须符合和提倡的主导的趋向。正是因为有这种趋向,许多人才选择北大作为一个精神家园。”

  在他看来,北大的精神有很多种,包括了为国家为民族奔走呼号,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是北大毕竟是一个大学,如果我们忘记了它作为大学的本质,来强调它的其他方面这都是不对的。”他认为,因为受过国家和民族的寄予,在大学里受过教育的人今后可能会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领导活动,但作为大学本身,还是要以学术为本,“这方面一定要有科学的指导,以学术为主业,把教学和科研放到第一位,要有理性精神,扎扎实实地把每个学科向前推进,才能构成横而不流的大学本色,因为这种本色随时都会被极力邀宠的文痞习气所玷污。因为科学的本质只有一条,不因为政治的权势和经济的利害而改变是非判断。”

  他说,因为国家和民族的寄予,北京大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不能低估,但至于这一寄托是否要由现有的教师和学生来承担?朱青生说虽然这应该说是他们的责任,但也不能对他们寄望过高,“他们也许没有这种资格和能力来承担这么高的寄予。但在北大里面工作的人们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劳动。”

  对于北大近十年的变化,朱青生觉得,在如何探索教育改革方面,北大发生了最大的变化。“现在的北大更强调加强基础,尊重选择,强调学生选择的自由,而不是更多地给予专业和职业教育。”他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